yoohoo音译歌词2017年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似一场春夜喜雨,在这个春天火了起来,满足了国人对优雅文化的追寻,唤起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文化类节目屡屡走红的事实证明,人们没有忘记文化传承的初心,如何营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氛围,寻找值得期待的传承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融入基础教育,融入社会生活,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最爱看书。只是因为家庭穷,自己买的书却很少,多是借书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总会一边看一边摘录些好的字词语段于小本本上。每天临睡前,我还养成了写读后感和心情日记的习惯,我写的作文总受老师的表扬。直到现在,我家书柜里珍藏的摘录本及书信还如小山一样高。
结婚生子后,我依然喜欢读书写字。工作之余,我更多的时间就是陪着孩子读书学习或做成语接龙游戏。整个中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和老公都买了手机,家里安装了宽带,没事的时候,我们不是玩手机就是网游,再不就是看些笑点极低的“真人秀”或娱乐节目,在玩乐与虚空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孩子受我们影响,也渐渐迷上了上网、玩游戏,看喜剧节目,一说话就是搞笑不着调的网络流行语。期末考试时,成绩一塌糊涂。这时,我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是自己的“不务正业”无形中引领孩子步入了歧途。
从此,我不再痴迷于网络与娱乐电视节目,而是重新捡起那些被尘封被遗忘的书刊,重新拿起了手中的笔,让自己找到之前那个爱看书学习的自己。同时,在心底里也希望孩子能和我一样迷途知返,勿忘初心。因为只有传承传统文化,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灵的健康成长。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缺乏自制力,他们依然喜欢看那些幼稚无聊的娱乐节目。无奈之际,我只好关掉了电视。直到前不久,儿子对我说:“妈妈,老师让我们在电脑上看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说能唤起我们对于文学的认知。”我忙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找到节目,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看。看着看着,我忽然想起了那句不知谁说的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学生时代的那些笔墨纸砚,那些书刊杂志,还有那些手写的书信,一下子鲜活起来,并慢慢地汇成了一股清泉,在我心中缓缓地流淌。儿子也轻轻松松地学到知识,认识到诗词和文学的美好,唤起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崇,不觉欣慰至极!
这些文化类节目,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而且可以满足国人对优雅文化的需求,堪称是一场精神的盛宴,我要为其点赞。
古诗词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物质社会的冲击,近几年文化氛围稀薄。最近《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热起,掀起了传统文化的热浪。
我的父亲读过几年书,他深知中国古典文学的金贵处,从我4岁启蒙时就开始培养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唐诗宋词,百家姓,三字经,我都一一背诵朗读。14岁时因为生活上很多不可抗拒的因素,我辍学离开学校,但一直没有离开我热爱的书本。36岁那年,凭着小时候的文化积累和后来对古诗词的研读,我开始致力于用笔描绘心目中的世界,成了业余写作者,尤其对《诗经》《论语》的解析写过几篇文章,发表后得到一些好评。
我想说的是,对于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不应该在电视网络热起来后才开始关注,而是时刻不能忘记,从孩子培养起,然后传承下去。只有根植在孩子的记忆里,经过时间的发酵,才能不断被升华诠释,继而发扬光大。最好的氛围,最好的元素,都应该给我们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是最好的载体。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在带领人们走进诗词意境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心底最温暖的记忆,激活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强势回归的思考。在众多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中,《中国诗词大会》这一形式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诗词大会”打破了传统说教、被动灌输等方式,将古诗词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搬上电视,采取现场出题、限时答题、相互抢答、观众互动、嘉宾点评等方式,不仅将原本有些枯燥难懂的古诗词变得引人入胜、充满趣味,而且让春节的银屏变得异常火爆,引发了国人对古诗词的新一轮热潮。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当我们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国诗词大会》用打动人心的诗词,在让我们重新看到了古代诗词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让亿万国人尽情地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着,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千年往事凭诗见。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新年过后,文化类节目接连走红。先是《中国诗词大会》占据头条,后有《见字如面》圈粉无数,现如今又有《朗读者》火速刷屏。与当年《舌尖上的中国》走红的原因相似,创新的制作方式,加上传统文化的魅力,唤醒了国人心底的记忆,成为众多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此类节目的走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永远都有精神文化的需求,我们对中华文化有了越来越坚定的文化自信。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有限,甚至连本土文化也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孔子学院开遍世界各地,中国电影登陆欧美市场,中国作家屡获世界大奖,中国传统节日渐受国内年轻人的追捧,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当然,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与我们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文化产值所占经济比重与欧美日韩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
文化类节目的走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有文化价值的好节目就有市场,甚至可以从清流成为主流。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有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全民阅读的社会风气,有央视媒体的因势利导,文化市场的大繁荣就指日可待。
传承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温故方知新,继往可开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人人有责,任重道远。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的诗句是关于荠菜最美的诗。“吃春”的首选,非荠菜莫属。春天到了,到野外“吃春”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怪不得近些日子朋友圈里晒的尽是些鲜鲜嫩嫩的荠菜,着实让人艳羡。《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相对于眼、耳、鼻来说,用舌头感受春天更为直接。舌尖上的野菜,是春天里最不可辜负的人间美味。只要你愿意去找,田野里从来不乏野菜、野花。你们那里有“吃春”的习俗吗?都喜欢吃什么野菜?草长莺飞,“吃春”正当时,让我们放下手头上的琐事,与春天来一场约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