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握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动力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9/23 11:24:43 | 【字体:小 大】 |
重生之新贵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须坚持中国领导,立足国情农情,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中心,在传承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近年来,关于农业现代化推进动力的观点集中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等因素上,但是从根本上说,洞察推进动力应重点从原动力、持续力和保障力三个方面来把握。
明代思想家冯梦龙曾言:“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原动力在于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最终由人的思想和认知来决定,这离不开价值引领、理论感召和文化涵养。
一是价值引领力。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的根本价值追求,落实到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上,就是要保障粮食绝对安全、保证乡村稳定和谐。一方面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另一方面是要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理论感召力。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指出人民群众、阶级斗争以及科学技术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要形成合力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农业现代化思想认为,农业要走向合作化、集约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这些理论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指引。三是文化涵养力。与有限的物质财富相比,文化能给人提供无限的创造以及积累有形和无形财富的动力。文化的涵养力在于能让人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力、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精神。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植根于传统农耕文明,应尊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汲取“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智慧,方能行稳致远。
唯物辩证法指出,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应把握主动权,着眼长远进行战略决策和部署,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科技创新力。首先是人才凝聚力。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关键要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培养、应用和凝聚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是技术攻关力。应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构建精锐聚集、靶向突破、竞合有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经济驱动力。首先是审美设计力。设计在四次工业革命中都充当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需要设计的推动。比如以设计解决标准化批量化生产问题,通过审美设计农业产品、农业功能、农业环境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其次是成果转化力。遵循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律,把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提高经济增长动力。三是生态平衡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相互促进。首先是以可持续农业助推生产力提升。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方式生产,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其次是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和管理,加强耕地保护,在生态平衡和稳定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是自然风险最大最集中的行业。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既需要农业科技创新力强、劳动生产率高、可持续性强,也要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力。健全相关政策,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升级农业设施和农业装备,建成供给稳定、高质高效的农业现代化。二是组织监管力。通过明确职责、强化督查、构建长效机制,加强对科技创新、市场流通、政策落实等环节的监管,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是风险控制力。首先是金融助力。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农村发展实际和资本运作规律,充分发挥好金融资本的作用。其次是保险助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及时发挥农业保险的减灾防灾能力。再次是法律助力。制定法律红线,对违法者依法惩处,加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风险管理和防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HNJG-2021-0494)阶段性成果】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