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update[内容摘要]目前,社会上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或一味吹捧的武断结论。本文从藏族文化、传统及传统文化的角度切入,对藏族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
[中国图书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3-118-03
关于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两年大都着力于文化的历史、它的特点、优劣的比较,以及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关系的探讨。或者是对它一味地贬低,或者是一味地吹捧它,或者只讲内容不下定义,而疏忽文化学本身的理解建设。这些论调固然对藏族文化的内涵作了有益的探讨,都富有一定的启发性,都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动力,但并未切其根本。
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反映在民族文化上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另外,研究者自身对文化内含、对传统的理解不同,使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特别是各自的价值体系不同,故对文化下的定义也就名目繁多。
藏族文化在通常的理解中,很多人理解为“大五明、小五明”,特别是一些接受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较深的学者们,普遍理解为“大五明、小五明”。这种理解法,与长期以来固定形成的“大五明、小五明”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关联。还有一些人直接将藏族文化理解为藏文文字。这种理解,显然范围太小。藏族文化并不局限于“大小十明”。从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我们可以按广义和狭义之说界定它,而“大小十明”应归类为狭义的文化之中。
本来,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遍,就连文盲都不会感到陌生,不认得一个斗大字的人,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没文化,但这些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思维方式明显都受到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可是要具体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一个科学的界定,却似乎又成了一个难于把握或难于捉摸的东西。因而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学者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标准。比如:当我们说到藏族文化时,首先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具体体现在藏族人身上固有的那些之所以被称为藏族人的生活方式。这里说的生活方式,就是能够体现出某种文化特点的特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比如说:藏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还有他们的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等。另外藏族文化还表现在藏族人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如他们特有的语言、文字、艺术等。德国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在他的名著《哲学人类学》一书中对文化这个词明确阐述道:“文化定义是由人自身的自由的首创性所创造的,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赋予文化如此多样的形式,众所周知,一个民族不同于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区别于另一个时代。尽管如此,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人创造了自己。”①
米夏埃尔·兰德曼在这里强调的是文化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而且文化创造是一种自由的、形式化的过程。
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一书中说:“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②
多识教授在其《关于加强藏族传统文化发展方面的谈话》一文中写道:“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唯一标志。”③以上对文化的含义提示了人创造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着人自己的道理。他们不仅阐述了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而且也说明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不断发展就需要人类连续不断的创造,所以经过不断的创造文化,在创造的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但却把社会和民族引向了与愚昧相对立的文明时代。比如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进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和使用工具,还产生了原始的文艺活动。在这些早期的文化活动过程和文化产品中,文化便是人类调整世界的方式,人类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创造着世界,这个世界便成了一个文化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种需要,就像人的语言和意识是建立在人的物质生产、社会交往和各类社会关系之上一样,文化的产生也和生产及与别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有关。如此也可逆向推出,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创造过程和动力源泉,文化的不断地持续性地创造不但把外在的自然打上了人类精神的印迹,而且也人化着外在的自然世界,让日月星辰有神,让山川河流有灵,使原始的生命冲动受到知识、理性的节引而得以升华,成为人类创造的内在动力。马林诺夫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写道:“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④这样一种高级物种的人,为了生存、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必定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空间,而它的根本途径便是文化的创造。由此看来,从创造的角度来说或从根本上说来,宇宙间除了末经人认识和没有人类创造痕迹的自在的自然界以外,都可以说是文化。而这种文化经人类的不断利用和改造而范围日益扩大,自在的神密的自然界反而日见缩小,这就是人类创造的结果。追求生存是人类追求的基本目标,而创造本身就成为人类存在并发展的新境界和人生的目标,追求创造的愿望愈强烈,整个社会就愈进步,反之,整个人类社会就会退化,乃至消逝。
有人认为传统与文化的概念相同,有人认为相异,对于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传统与文化经常并用,一起并成为“传统文化”。它主要指的是文化现象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众所周知,传统必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而且还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东西,它不能是个人的体验和创造。如没有具体作者却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的藏族谚语。再者,传统必须是具有持续性和连贯性,因而传统必须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对立面是时尚,时尚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短暂的,瞬间会消失的,但传统恰恰和时尚相反,它具有较永恒的生命力,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无限期地延伸。
伽达尔在他的著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中写道:“人们把传统理解为亘古不变的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东西,事实上,传统是人创造的,因而传统可以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地传续”。⑤藏族人是热烈崇拜传统的人,但没有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几乎都是盲目崇拜,而且对传统的东西不加于任何的更改,这就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藏族历史上的大胆的改革者,比如格鲁派的意希用香水取代传统供佛用的藏香,据说这位智者还建议意大利信徒将意大利面条用于宗教仪式中。还有家家户户供桌上的被电灯取代了的酥油灯(供灯)。在当今社会上,多数寺院都禁止僧人骑摩托车,细心一想,传统的乘畜是有生命的,而摩托车是无生命的,以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应该乘坐什么,这应该是至为明白的事理。再者,如果传统不能变,那么藏族的最初的宗教是苯教,后来不是被藏传佛教完全取而代之了吗?!
我们也可以从意希等的做法回想那些最初的传教者,他们同样具有因势利导的机智和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因为我们始终提倡的是内在的精神,而非外在的形式。”(一位贤者言)
关于藏族的传统文化,多识教授在其《西北民院藏语学建系五十周年学术研究》的报告中谈道:“传统文化是从有了人类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连续性的一切文化的存在。”另有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的稳定的东西,但又有动态的东西包含于其中,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过程,渗入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各种程式化了的理论形态方面,而且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⑦
但无论怎样解释,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是社会的整体性产物,它一经形成,必然要陶冶每个社会成员,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心理与生活实践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因而它具有普遍性。
也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潜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比较容易变化,而社会潜文化和经典文化两个层面的文化往往依靠历史的惯性维持自身的稳定。”⑧
藏族传统文化以多层次的形式呈现着、流传着。例如,他们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你怎样的改变,都不能摆脱它在你身心上投下的千丝万缕的影子,这就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藏族传统文化分为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两部分,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没有这两种宗教之前,藏族岂不是没有文化了吗?!比如藏族的语言、穿戴、吃喝、狩猎、生产等又归为哪一类?因此,苯教和藏传佛教只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我们可以以此来给藏族的传统文化加以概说,既然是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那么藏族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指植根于自己土壤中的东西上又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既稳定又变化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过程,且渗入了各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即指从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东西。
在关于藏族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上,锋芒相争的论调是把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乎完全等同起来加以论说,而把宗教文化又列为封建文化。似乎在当今社会改革开放的事业中最大的阻力正是这种传统,即宗教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不都是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中也不都是封建文化,这些道理至为明白。传统文化中包括宗教文化,但为什么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宗教文化,更甚者,为什么把宗教文化全部归类为封建文化呢?我们应该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不知就里就一口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藏族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在改革开放的世界大潮中,藏族传统文化发生了动摇,她正处立在艰难的变革之中,在变革中,她承受着各种失败所归咎给她的历史罪责。甚至遭受着“全盘否定”的千斤压力。然而拼着她固有的优点,这一切似乎都从反面更加激励了她在整个社会中自身的调整与更新,同时,大多数藏族在社会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无论对于民族文化怎样去认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远离,而在于对她的继承和改造。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和心理积淀,并非想摆脱就能摆脱了的。那种贬低自己的及“全盘否定”的思想,即想要远离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永远不可能的。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其特定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环境中生成并发育成长的。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带上各种特定条件的历史烙印,因而她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藏族的传统文化自然不例外地有自己的缺点。而我们对于这种缺点,不能一捧子击倒。而要加以分析,使其日渐完美。另一个问题:如今,世界上正在兴起一股藏学热,许多人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使得我们有些人飘飘然然,盲目乐观和推崇。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藏族文化自身的优点,它吸引世人的魅力,但任意地吹捧只能是一种幼雅的表现。他们追求藏族传统文化本身的优点之外,仍然有他们自己的目标。为了使这个原因更加明了我们不妨略加分析。信息革命的到来,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文化撞击和文化差异现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工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向人类提出了警告。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使人类显得如此渺小,而且有逐渐被电脑和机器人所代替的可能。个人主义的过分张扬,家庭结构的解体,社会的冷漠,心灵的孤寂,使人的失落感日益加深。尤其过分的商业化和金钱的力量,使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到了极点。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导致超级大国从地球上的竞争升级到太空。地球上能源日益枯竭已造成日益频繁的武装冲突。面对这所有的弊端,人们忧心忡忡,开始对人文主义进行反思,寻求精神的归宿,在这种寻求中,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色彩和温馨的气氛,佛教中提倡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文化氛围,无疑对世人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了人们精神上的避风港湾。而海外学者关注藏族文化也无非是希望从中找到某种补救的办法,以便使自己的文化更好地发展,以便继续在世界上起主导作用。这也可以说海外学者热衷于藏族文化的除了她本身的优点外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头脑清醒地认真对待。那种以为藏族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现代出现的一切、科学所证明的一切“古已有之”从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思想,是其发展的巨大障碍。
如今,科技革命发展为人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藏族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步伐的部分,就需调整、改造,以便融进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因此,藏族文化所面临的任务不是赞颂昔日的松赞干布的伟大成就,也不能留恋往返于昔日的辉煌之间,而是去认识和解决所面临的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解决这个民族在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像历史上的我国西夏王朝一样,将会成为历史。
故我们应该提倡对藏族传统文化加以全面了解,对她所有的优点、缺点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这样就不在于在文化讨论中人云亦云或哗众取宠。即,需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总体上有一个历史的反思,正确估价自己的文化,才能正确面对世界挑战的问题。而不能一味地贬低或一味地吹捧它。
(编后语: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其中之一的藏民族文化同样历史悠久,丰富绚丽对于文化的扬弃和传统的解读,或许远非几个名词的释义和怀抱有善良的初衷和可爱的勇气便可解决了的。那种看似四平八稳、不偏不倚、无关痛痒的中正昂扬之论更是于今日之文化建设无益。编记之余,更多有对冷清书斋中精独济世学问之渴饥。)[责任编辑蓝国华]
①米夏埃尔·兰德曼:《哲学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⑥⑦⑧张智彦编著《<传统文化研究>述评》,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6期;张岱年、程旨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才让:《藏传佛教》(民俗与信仰),民族出版社1999年1月版;彭措次仁:《藏史明镜》,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作者简介]徐世芳,女,西北民族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藏族文化及藏汉翻译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