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官路商途起点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各种关于文化遗产的新闻报道经常见诸各类媒体,很多被冠名为文化遗产的地方也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是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都包含哪些?可能很多读者朋友还不是很清楚。
今年的6月10日是我国的第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2006年开始,每年的6月的第二个周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到了2017年,又将“文化遗产日”的名称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名称上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文化遗产包含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那么文化遗产是怎么界定的呢?在文化遗产的判定标准中,“世界遗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世界遗产”是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其目的是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世界遗产”包含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复合遗产)三个大类,其中“文化景观”是包含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
我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至目前,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8处(文化景观4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在这56个项目中,1987年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的有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等六处;最新入选的是2021年列入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与我们杭州有关的有三处,分别是2011年列入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4年列入的中国大运河和2019年列入的良渚古城遗址。
上述的这些文化遗产在存在状态上都属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听到“非遗”这个词。“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这个概念最早是日本使用的,称为“无形文化财”,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引入,称作“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无形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态的。我们在观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时,除了能观看到这些技艺的过程,往往还能看到一些技艺的制成品。这些制成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但由于它们是该非遗项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依然属于“非遗”的一种呈现形式。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包含了大家熟知的书法、昆曲、珠算、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等,以及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藏医药浴法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
2022年最新列入名录的项目—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与杭州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著名的西湖龙井茶及制作工艺、径山茶道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截至目前,已经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浙江省今年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10项,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数不胜数。浙江省入选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主要包括越剧、中国传统蚕丝织造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火腿制作技艺、白蛇传传说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
本书从世界遗产的由来与发展入手,给出世界遗产的宏观视野,进而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进行解读。之后,根据遗产载体的不同,将中国现有的38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分类,以时间为序排列。对每项世界遗产均从“拥有什么”“背景由来”“价值如何”三个方面给予解读,力图把它的来龙去脉、价值内涵解释清楚。
本书是一本结合作者近半世纪的考古工作的思考、系统回答“中国特色考古学是什么”的文集。该书以介绍考古学的学科分类、研究对象和手段为开端,叙述了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基本原则,重点讲解了考古阐释与历史重建的方式方法,以及回答了如何学考古、用考古的问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全球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了令世界赞叹不已的人类。《中华文明五千年》创新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以开阔的人文科学视野、博大精深的内容、浓郁的家国情怀、严谨优美的文笔,全景展现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本书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宫女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视角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呈现出来的百态,此外还包括随之展开的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半个多世纪的北魏历史,以及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的多舛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