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6 14:20:55 | 【字体:小 大】 |
coffee shop音译今年6月,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到了“新的文化使命”的新高度。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内涵的进一步诠释,也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等在内的上层建筑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文化有其特殊性,既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等条件的产物,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在和平发展时期,文化的建设性功能更为凸显。当今世界各国都前所未有地致力于打造以国家核心价值理念为标志的文化软实力。尽管文化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但一旦参与到现实生产力形态中,就会形成一种“硬表现”。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质变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跃进。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甚至会成为生产力变革的先导。
回望历史,尽管是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在物质财富上取得了超越“以往一切生产力总和”的成就,但却始终无力回应人类精神文化层面的现代化问题,“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频发。加上西方狭隘的中心主义影响,使之在很强的文明优越感中逐渐走向自闭。相对于西方现代文明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离场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强调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只有持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才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之基,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立足本国历史和当代实践,推动着民族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面向世界发展大势,批判借鉴着人类社会的一切有益文化成果,并将文化发展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人民分享,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出了一种全新的文明样态。
守正才能创新,传承才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正是这种文化的传承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座谈会上,习高度凝练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五个重要特性,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资源、历史基因和文化禀赋。中华文化本身就具有“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生命之绵延精神”。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说提出,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间,在古代中国、希腊和印度产生了代表人类文明重大突破的轴心文明,它们以“超越突破”实现了终极关怀。进入新时代,中国人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的根基。习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中国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的规律性认识,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中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实现了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探讨如何有效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必须从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以确保文化传承发展始终能够聚焦时代之问、提供历史之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拥有从远古到今天不曾间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个重要来源。在文化继承创新中,要始终坚持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任务不懈怠,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整理、开掘和阐释力度,彰显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滋养,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也要指向现实、拓展空间,通过促进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经济资源转化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自然资源向文化资源转变,以高度发达的文化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