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鞋王妃不好当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镌刻在血脉之中的文化记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国自古就有对民间口头文学收集整理的传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古时,人们就看到了民间文学的勃勃生机,《诗经》、乐府以及宋元明清时期的词曲、小说,都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成果。这也使得我国灿烂浩瀚的民间文学在口口相传之外,诞生了文本辑录的系统,让民间文学穿越历史长河,为更多人所知。因此,2018年启动的、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工程成果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正书写着中国民间文学的新辉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1950年成立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一直积极组织进行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到本世纪初,中国民协保存各类调查资料超过5000册,总字数超过《四库全书》字数的总和。2010年12月,中国民协启动“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开启了民间文学资源成果数字化转化的新篇章。在此基础上,2018年,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简称“大系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学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的民心工程。
“作为大系出版工程的成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简称《大系》)是我国有史以来记录民间文学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种类最齐全、形式最多样、最具活态性的文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潘鲁生这样评价。他认为,《大系》将几千年来在民间普遍传承的无形精神遗产变为有形的文化财富,从而避免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遭遇民众文化失语和传统经典样式失忆的尴尬与窘境,为世人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发展规律、应对社会转型和变革所带来的传统文化衰微之势,提供了文化复兴的有效良方和经验范式。
据了解,该工程按照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谜语、俗语、理论12个门类,进行科学、系统地搜集整理、编纂出版,完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现已实际启动编纂省卷本共334卷,正式出版50卷。同时,已开展并将继续开展一系列以中国民间文学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民间文学知识普及与对外交流传播。
翻开已经出版的卷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小惊喜”。在正文页面中间,标有不规律的小圆点、方块和曲线图案,原来这是指示特定内容的“信息条”。“书中的信息条对应着内容变动,在排版时没有办法使用程序自动灌版,人工成本很高,但我们依然保留了这一功能。”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礼敏介绍。书页的内容旁印制着数个二维码,里面链接着相关民间文学的音视频资料,填补了文字难以完整描绘记录活态遗产的遗憾,让被记录的民间文学的地方韵味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还原。这一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意味着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发展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民间文学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融汇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人民所创、为人民所享,具有与生俱来的人民性。“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包含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理想,诠释民族的传统美德。”潘鲁生说。
德在民间、艺在民间、文在民间,多年前,大系出版工程专家组赴陕北调研。春节期间的陕北热闹非凡,陕北说书、皮影、秦腔、道情等民间文学样式在乡村舞台上轮番上演,人们冒着寒风围坐在戏台前。台上陕北说书传承人正酣畅淋漓地表演,台下的孩童竟然也可以凭借台下听看自学跟着哼唱。当被问到能否听懂节目内容时,这位小朋友想了想给出答案:“要做好的人。”或许在孩子的心中,还不能清晰地定义什么是“好的人”,但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对“好”的追求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滋养源泉。
“《大系》的出版是文学界增强民间话语权的重要体现,它不但提高了民间文学的占比,同时还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这既是《大系》出版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中国民协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苑利表示,大系出版工程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它既是我们了解祖先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创造新文化新艺术的重要源泉。
编撰这样一部传世盛典绝非易事,必须落实到每一处细节的方方面面。《大系》充分吸收当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念,始终坚持萃取经典、服务当代的选编标准。同时,《大系》着力还原民间文学的本真形态,忠实保持各民族作品原文意蕴,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民族风格和当地口承文化传统特点,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则,在各类文本中,精心编纂出具有民间文化传统精神和当代人文意识的优秀作品文库。
今年3月,大系出版工程实施项目编纂工作(西南片区)培训交流会在四川绵阳举行,标志着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工作大片区培训交流会全部完成。工程实施6年来,编纂团队通过培训交流会,一点点摸索总结经验、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编纂工作高质高效进行。
交流中,有一个关键词引人注目——“传世”。编纂团队把传世之责扛在肩头、落到实处。对大系出版工程而言,“传世”有三重意义,其一在于方便后人。交流中,张礼敏提到一个细节,在记录整理资料时要注意采稿人、采稿时间和地点等要素不能缺项,即使有些采稿人不明确也必须标注清楚。“这么做就是方便将来的读者有迹可循、有处可查,要站在未来看今天。”张礼敏说。
“传世”的第二重意义是保留种源。河南省民协顾问、故事河南卷主编乔台山在交流会中分享了一个故事:“被当地人称为‘故事大王’的武根兰老人在病床上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一个月后武根兰与世长辞,我们录制的资料成为老人家生命的绝唱。”
“传世”的第三重意义在于培养人才。大系出版工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从半个多世纪以来十几万名在广袤中华大地的田野里默默劳作的前辈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手中接过的使命和担当,全国各地近千名专家学者因《大系》而聚,他们中有专业领域成名成家的中流砥柱,也有刚刚投入民间文化事业的青年才俊,有民间文学的学者、专家,也有爱好者、传承人,共同组成了一支面向未来的民间文学人才梯队,在大系出版工程各项工作的开展下薪火相传。(本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