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25 1:32:17 | 【字体:小 大】 |
梦鸽前夫汪明翰简历学习借鉴务必以坚守自身本色为前提,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是文明交流互鉴之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在多个重要场合宣示了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张。9月24日,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习主席的讲话对于我们正确审视当代文明秩序,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应对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对文明交往观的新阐述、新发展,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时代趋势
讲话阐述了反映时代潮流的文明交往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如何认识和实践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始终是困扰世界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历来主张以开放、交流、借鉴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明。提出了“洋为中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认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出“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以习为的党中央,把握全球化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大势,继承和发展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文明交往观。继今年初欧洲之旅的系列演讲之后,习主席的此次讲话,对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作了进一步的系统阐释:第一,“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点。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我们应该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排斥、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有益成分,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但不能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习主席对文明交往观的新阐述、新发展,深刻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时代趋势,必将对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产生深远影响。
讲话显示了对中华文明走在文明交流互鉴前列的自信。只有不断进行交流交融和互学互鉴,才能促使民族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这也是从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并彰显独特魅力的发展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传统因子和文明特质,善于包容、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文明成果。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老子说“大邦者下流”。习主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从中华文化自身就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而融多元于一体的发展而言,从丝绸之路开辟、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西洋、利玛窦传教等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事例来看,开放包容、交流互鉴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堪称与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而得以辉煌博大的典范。学习借鉴务必以坚守自身本色为前提,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是文明交流互鉴之基。
讲话揭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智慧之道。现实世界,局部战争依然发生,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环境恶化日益凸显,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习主席指出,“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这些难题的重要启示,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等通过遵从维护多样、尊重彼此、虚心学习、以古鉴今的原则,开展对话交流和互学互鉴,从而增进理解、消除偏见、缓解矛盾、达成共识,实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楼前石碑所表达的“在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并找到破解难题、促进共同发展的希望之匙。正如习主席所呼吁的“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