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版动画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具有21世纪特征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卡西尔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还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正是符号,人的创造力才得到最大的发挥,艺术、语言、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等文化形式才得以产生;正是符号,才使人与动物同处于一个物理世界,而又能拥有建设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①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研究文化模式的学者们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文化表征形象的分类标准:维科认为古希腊的12个天神,实际上象征着上古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12个阶段;斯宾格勒根据宗教等文化表征,把世界文化区分为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化(儒家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印度文化(印度教)等8种类型;汤因比则根据文化对环境挑战的应战方式,把文化区分为26种类型;本尼迪克特则根据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别,把文化区分为日神(阿波罗)模式和酒神(狄奥尼索斯)模式;玛格丽特·米德则根据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把文化区分为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后象征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分类,都运用了文化象征和文化符号的定位方法。鲁多夫·洛克尔则在《六人》中,用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唐吉诃德、麦达尔都斯和冯·阿夫特尔丁根这6个人代表6种不同的人生道路,②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内部6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这些象征最后凝结为不同的文化符号,成为某种文化特征的特殊的专有标志。
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在西方,基督教最初只是流行在犹太人中的一种宗教,多次遭受罗马帝国当局的残酷。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令,才终于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此后,基督教才逐渐发展为西方文化的主要表征与文化符号。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才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甚至受厄于陈蔡,连饭都吃不上。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③
文化符号一经形成,首先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符号是文化精神的表征。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黑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④。文化符号就是众多的历史热情中最具代表性的浪花,而其体现出来的是它背后的一个民族的历史特质。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重家庭的群体主义、重伦理的道德主义、重亲和的民族主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也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其次,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卡西尔认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⑤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偶像崇拜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偶像太多,偶像之间关系太乱,彼此之间缺乏一致性和逻辑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岳飞的壮怀激烈,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再次,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有助于文化继承。教育就是在传承文化符号。语言文字、国旗国徽、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礼仪道德,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播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充分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承传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瓷器、茶叶这些产品,通过长城、故宫、大运河这些建筑,通过京剧、功夫、中医这些技艺,通过孔子、孙中山、这些人物的思想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洋枪洋炮这些科学技术,通过电影芭蕾这些艺术,通过拿破仑、华盛顿这些人物的思想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触类旁通,扩大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不缺乏文化符号。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单一民族文化的传统结构已经被打破,文化发展已经进入多样化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当代中国文化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四种文化交互融合、碰撞、冲突的矛盾体。这一矛盾体由古代传统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外来文化、新生文化四大板块构成。古代传统文化主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文化心理与意识形态,特别是道德领域;现代革命文化主要影响着政治生活领域与意识形态;外来文化渗透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日常生活、科技、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新生文化则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信息文化和大众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外来文化、新生文化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⑥
这些矛盾也同样体现在中国文化符号的认同与选择上。据网上所载,近日,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以及这12个国家文化的20大形象符号。⑦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美国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好莱坞、麦当劳、NBA、可口可乐、希尔顿、迪斯尼、硅谷、超人、星巴克、沃尔玛等10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英国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甲壳虫乐队、劳斯莱斯、哈利波特、丘吉尔、BBC、贝克汉姆6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日本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索尼、三宅一生、新干线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俄罗斯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列宁、斯大林、静静的顿河、加加林4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韩国文化的20个文化符号中,水原华城、三星、乐金(LG)、鲜京(SK)4项属于20世纪出现或产生影响的。此项调查中,中国文化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孔子、汉语、故宫、长城、苏州园林、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中国烹饪”是代表中国的20个文化符号。除主席外,其他19项全属于传统文化。韩国《亚洲经济》2月6日发表题为《中国需要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的文章,称“鸟叔”一曲《江南Style》2012年火遍全球,助韩国国家品牌排名同比上升2位,成韩国文化符号。但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如“孔子”和“瓷器”等有些过时,中国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能代表现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⑧
这些文化符号是否充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姑且不论,它至少提醒我们反思,从辛亥革命,抑或从五四运动以来,现代中国文化是否形成了一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为什么这些文化符号在世界上传播有限?
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华民族在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前仆后继,不断探索开拓,改革创新,也包括文化符号更新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个性自由和妇女解放,努力改造旧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革命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大行文化创新,也包括文化符号的更新。思想、解放军、雷锋、焦裕禄、大庆精神,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思想是中华民族继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后,通过几十年努力奋斗得来的文化成果,其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向往明天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由此派生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的雷锋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往无前,英勇牺牲的人民解放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理想主义、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继儒家文化衰落后,成为新中国的文化符号,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总结20世纪人类社会科学代表性成果,共计43项,思想是中国入选的唯一成果。
问题在于革命文化以政治激进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创造出人民公社、、“”、等乌托邦式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在改革开放后被社会抛弃,以至于伤害到革命理想主义、革命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文化符号本身。
改革开放后,革命文化逐渐淡出,新文化正在崛起。新文化的基础有二,一是市场经济,二是全球化。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交融到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母体——西方文化。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但在文化方面,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一是文化符号的产生、传播、认同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二是西方文化解决不了中国文化崛起的问题。如果中国依靠市场经济与全球化实现了经济崛起,以同样方式发展文化,其结果必然是西盛东衰,经济是中国的,文化是西方的。这样的崛起,无异于文化自杀。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矛盾。这也是经济发展30多年,文化符号更新过慢的症结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处理好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努力摆脱政治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中国文化在20世纪的发展中,深受政治实用主义的干扰。政治实用主义就是把文化与政治需要混为一谈,脱离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要,仅从当下的政治需要出发,把文化变成政治的附庸。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度政治化的文化缺乏普遍的认同与传播能力。政治是利益的直接体现,一方面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另一方面容易脱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在政治挂帅的极“左”年代,虽号称“”,实质上是文化大破坏。政治风云一变化,那些泛政治化的文化符号,有如午夜一场大雨浇到屋檐上,天亮的时候,几乎什么都没剩下。
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理念是政治理念的基础,文化也是政治传播的重要手段。但文化并不等同于政治,文化面向的人群往往是非功利化的,其影响也是润物无声的,持续耐久的。孔孟老庄、李白杜甫都是封建社会的人,离我们有一两千年的时间距离,其政治主张离我们更为遥远,但他们作为文化符号,离我们就很近。政治是权力行为,是硬实力,为维护利益,政治主张必须是现实的、明确的;文化则是软实力,有其意识形态性,但更多的属于日常生活的、大众化的、跨群体甚至跨民族跨文化的。完全脱离政治的文化未必有生命力;泛政治化的文化则更没有生命力。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努力摆脱经济功利主义的消极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但在文化创造更新方面差强人意,其中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可忽视。经济功利主义就是把文化与经济混为一谈,把文化由政治的工具简单变为经济的工具。发展文化需要打造文化产业,但文化发展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化的文化只是文化的功用部分,而文化的主体是精神、思想、观念,是不可能仅由产业行为实现的。文化关乎信仰与核心价值观,产业行为只能普及、传播文化符号,不能创造文化符号。至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当年文化成为单纯的政治宣传工具如出一辙。
文化与经济的区别在于,经济是功利的,而文化具有功利与非功利的二重性。文化是有意义的符号,有意义不等于功利。意义是事物可供人们理解交流的关系属性,功利是事物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关系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⑨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意义领域,而其功利价值则是派生的。诚然,美国的快餐、法国的时装香水也成为文化符号,但并不是因为它们赚钱,比它们赚钱更多的金融、石油行业。快餐和时装香水是标志性的现代生活方式,所以才成为文化符号。只有尊重文化特点和规律,注重发展和提高经济活动的文化含量,才能在获取经济价值的同时,打造文化品牌,生成文化符号。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努力摆脱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文化虚无主义是一种不加分析地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精神文化价值的态度或思想倾向。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文化虚无主义有过三次大的躁动:第一次是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论”,把中国的封建专制与落后简单地归结为传统文化的缺陷,从根本上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第二次是“”中的极“左”思潮,以“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名义否定一切历史文化;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崇洋媚外的思潮,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与制度,否定民族历史文化,否定革命,妖魔化重大历史人物,曲解民族文化标识和表征符号,进而瓦解民族精神和信念。
文化和意识形态需要表征和具象传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构成了各民族的历史图腾和历史记忆。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现代革命文化,代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两大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础。文化虚无主义从西方价值观出发,抓住和夸大这两大文化成果的某些缺点,否定这两大文化成果的合理性。任何文化成果都有其历史局限性,除非它永远不变成历史。如果用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上述两大文化成果,中华民族自身认同的精神基础也就随之崩溃。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否定了民族的历史合法性,“人们的共同性的符号和信仰”也就随之瓦解。
我们应该把当代文化的多元板块之间的互动看成是一个多层次融合的过程,加强文化共性的沟通与融合,提倡文化个性的相对独立存在与丰富多彩,用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与改造。剔除那些传统文化中的保守性,调整仅适应于阶级斗争与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中的某些内容,拒斥外来文化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因素,防止简单化、单极化的价值诉求,向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方向努力前行。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41页。
②鲁多夫·洛克尔:《六人》,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王造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④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2页。
⑥参见邴正:《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