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毕拉市民艺术中心、村居文化中心里,琴声悠扬,舞步翩翩;街头巷尾的图书馆、书店里,24小时灯火明亮,书香弥漫;大剧院里,低票价就能听一场顶级音乐会;家门口的广场上,免费就可欣赏到精彩演出……如今,漫步在珠海街头,随处都能感受到文化惠民的阳光雨露。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5年来,珠海不断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思想文化凝心铸魂的作用,奏响文化惠民最强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风生水起,文化精品层出不穷,百姓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节节攀升。
“因为越来越浓的文化味儿,邻里更和睦了,治安更好了,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了。”华发健身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争先恐后地讲述文化建设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
每日午后或傍晚,斗门区新马墩村文化活动中心舞蹈室内,都聚集着一批载歌载舞的村民。“以前这里是老人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两年前与村委会重新整合,改造建成文化活动中心,现在已经成了村民娱乐的大本营。”村民婷嫂介绍。
不仅是新马墩村,如今斗门和金湾,乃至海岛的村居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平台建设都已实现了全覆盖。但这并非仅是文化场馆的集群效应,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满足每个公民的文化诉求与权利,建设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年来,珠海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建设珠海大剧院、市博物馆新馆、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城市地标式文化设施;以区、镇、村为主,因地制宜,上下联动推动基层文体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其中,2016年已完成15个市民艺术中心、110个村居文化中心和34个体育公园建设,初步实现了“十分钟文体圈”。
同时,珠海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在场馆运营方面,实施设施建设与服务提供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在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实施面向社会采购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三单”模式,确保公共文化产品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
为了让文化成果更有效地惠及广大群众,珠海利用市、区、镇、村四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和市、区、村居三级市民艺术中心等文化阵地,以“市民艺术节”“粤剧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展示、高雅艺术普及、艺术创编及研究、国内艺术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过去自上而下的“文化发动”,正在演变成大家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
今年5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珠海展团囊括“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一金、一银,以及“优秀展示奖”和“优秀组织奖”,同时,有9项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现场签约落地。其中,有两项成功将珠海品牌输出,“北山模式”在保定实现了放大复制,珠海市文化产业协会创新的培训模式也同样实现了“走出去”。
这些成绩是珠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珠海始终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政策扶持方面,珠海率先在全省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拿出2000万元扶持优质文创企业和项目,并制定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同时与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初步建立了市级“文产贷”融资平台,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珠海取消游艺娱乐场所总量和布局规划的行政性规定,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和权责系统的建设,建立文化市场黑名单制度,确保市场平稳有序和繁荣发展。
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融合模式正在迸发出强大活力。大批文化产业项目入驻珠海,同时,珠海本土文化产业品牌也在推向全国乃至海外。目前,珠海文化创意产业总量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约为5.0%。产业布局已逐步趋于合理,初步形成了数字内容、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文化产品制造四大产业门类,七大片区已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具体方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初显。
香洲区的高端服务行业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金湾区的文化产品制造,横琴区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和娱乐,高新区以金山为“龙头”的数字内容等都颇具特色。珠港澳合作稳步推进,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澳门青年创业谷等逐步建成,是“一国两制”下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
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最能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触及人的灵魂,引起思想共鸣。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过去五年里,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牢牢把握“中国梦”时代主题,聚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题材,创作推出了一大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和珠海特色的文艺精品。
纪录片《港珠澳大桥》被列入中宣部对外传播工程“纪录中国”重点项目,于今年6月在我市举行首发仪式并在央视多频道播出。大型原创粤剧《疍家女》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于今年7月公开首演。《鲜》《仲夏之乐》等多部美术作品入选第12届全国美展。诗集《浊酒杯》获得全国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在前不久开展的广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纪录片《容闳》、歌曲《雁儿飞》《白发如花》获得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这些硕果的取得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深耕细作,也离不开珠海活跃的创作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高层次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珠海市文艺精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从人才、资金、平台等全方位着手,优化文艺发展环境,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文艺人才创新创作活力,我市今年还启动了高层次文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面向全国公开引进文艺名家来珠海设立工作室,并采取柔性引进方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优秀文艺人才来珠海创作创业,带品牌、带项目落户珠海。一件件文化精品潜移默化间将文化的滋养送入群众的心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中间传递、扩散。
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进步,珠海尊德尚德之风盛行,社会和谐友爱。截至今年9月,珠海已评选出市级道德模范96名,其中3人被评为广东省道德模范;共评选出“珠海好人”146名,其中26人被评为“中国好人”,21人被评为“广东好人”。
近年来,“走出去”成为文化事业的重要课题。而让地域文化走出“深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必不可少。
阿敏是珠海文化大讲堂的忠实听众。尽管工作繁忙,她仍会想办法安排好时间,赶赴与文化大讲堂的“心灵之约”。在这座艺术殿堂,阿敏聆听过国学经典讲座,鉴赏过戏曲歌舞,了解过养生保健,领略过外国文化风情……“每一次学习都受益匪浅,每一个周末都感觉格外充实。”她说。
文化大讲堂是珠海最响亮的群众性特色文化品牌之一,是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体旅游局等数十家单位协办和承办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对市民免费开放,至今已举办数百场讲座,受众超百万人次。
这只是珠海近年来致力于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国国际马戏节、沙滩音乐节、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北山世界音乐节……一个又一个特点突出的文化品牌,正以标签式的存在,孕育和培植着具有珠海本土特征的文艺新景观,让珠海文化走向世界,让国内外艺术家、观众通过这些活动,近距离地感受到珠海的文化魅力和特色。
城市精神、城市特质表述语是一个城市最具体、最直接的品牌。今年9月,我市启动了珠海城市精神、城市特质表述语征集活动。一时间,引爆全城发声。珠海的自然禀赋、人文内涵、精神特质等在活动中得到了全方位梳理,城市的感染力、号召力、亲和力以及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在展示一个历史的、现代的珠海的同时,让珠海人更深刻地读懂珠海,让外地人更深入地认识珠海,爱上珠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