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始于阳历的2月4日或5日。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轮回已开启。古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在周朝时,会举行隆重的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前三天,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候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实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立春节气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春节。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继承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由此推论,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农历新年又叫春节,春节所在的这个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作为元月(孟春是古人对正月的别称),商朝用腊月(农历十二月)作为一年的元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闷(hong)、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遂形成了后世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闷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末民初,随着西洋历法(即阳历)的推行,阴历纪年法逐渐被阳历纪年法代替。但时至今日,中国还有些地区的人们喜欢用阴历纪年法。
1912年1月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仍称“元旦”。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春节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并且许多习俗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关于守岁放爆竹的习俗,相传是这样形成的:曾经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当新春子夜之时,就会到人间来为非作歹,老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后人们发现“年”这种怪兽特别害怕爆竹的声音和火红的颜色,于是在除夕当夜,人们阖家不眠,穿红衣,点红灯,放爆竹以驱赶年兽,这就是守岁放爆竹的由来。
过年守岁,阖家团圆,小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收取压岁钱,这个民间习俗的由来则是因为另一个怪兽。
传说有一个叫“祟(岁)”的妖怪,每年的大年三十就会出来害小孩子。据说一对老夫妻怕他来害自己的孩子,就在孩子身边放了八个铜钱,结果祟来害这个孩子时被八个铜钱吓跑了。原来,这八个铜钱是由八个大仙变的,八大仙在暗中帮助了孩子。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做“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又被称为“压岁钱”了。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贺岁活动虽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整体上大同小异,均以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2021年春节是2月12日。在这一特殊时期,国家提倡“非必要不离开,非必要不返乡”。由此,“就地过年”也成为今年的首批热词。疫情使很多人回家过年的计划搁浅,但身在他乡,一样可以过一个年味儿十足的春节。正如苏东坡在《定风波》中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则家安,人安则国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