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康市人民政府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4/26 18:20:02 | 【字体:小 大】 |
刘谦穿帮【文化】安康区位特殊,尤其是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使安康在与周围多元文化相交相切中,交汇融合、嬗变成一个独具特质的区域文化。安康曾是古代巴国之地,又是蜀国的属地,巴蜀文化奠定了安康文化最早的基因;汉水流域是荆楚文化的摇篮,也是荆楚文化的根基。荆楚文化对安康人文的漫长浸润,在安康的风俗民情、人格心理中注入了更多的秦风楚韵;秦文化、中原文化,乃至羌氐文化,也为安康文化增色添彩。兼收并蓄,集万花于一束,熔众家为一炉,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楚,既有巴蜀之雄浑刚强,又有荆楚之柔媚清丽,也有三秦之古朴粗犷,还有中原文化的质朴通达。既沉实稳重又洒脱灵秀,既飘逸浪漫又憨厚野朴。刚而不烈,柔而不软,兼具四方气脉而又独具风韵和骨质。这些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书法、雕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上,更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门类中,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小场子、八岔戏、安康道情、龙舟节等已列入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绚丽多彩、鲜活质朴的安康文化正魅力四射。
【民俗风情】安康风俗历来受秦、蜀、楚地缘关系影响。明、清时期南方各省移民移居安康后,增添了安康民俗的多样性。人们在生活和长期的劳动中,形成了“巴山锣鼓草”“秦巴报路歌“栽秧歌” 等秦巴山区特有的农事习俗。《华阳国志》载:安康饮食“尚滋味”“好辛香”。在饮食上形成了三大偏爱:一是爱吃酸。几乎家家都有泡菜缸、腌菜坛、浆水菜盆。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二是爱吃肉。《隋书.地理志》称,安康人“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一般人家都要杀“过年猪”,一时吃不完,或腌或熏,加工成“腊肉”,供一年四季随时食用。山里人食肉,讲究肉块要厚要大,其至一块肉两端可以搭过碗边,称“过桥肉”“梳子肉”“杠子肉”,以表达待客的厚道和诚意。三是爱喝酒。旧时,多为自酿的柿子酒、甜秆酒、大麦酒、高粱酒、苞谷酒、谷子酒、拐枣酒等,逢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有一缸酒。现时,自酿酒者已很少,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必买几瓶酒待客或自饮。开瓶第一杯酒要斟给上席的老者或尊者,然后依次斟酒。酒过三巡后,便开始猜拳、行令、打通关。猜拳的形式有“哥俩好”“螃蟹拳”“猜宝”“大压小”“石头、剪刀、布”“打杠子”等,亦有唱喝酒歌的。“湖广填陕西的明清大移民,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先民在这里形成“五方杂居”的人居格局,对安康饮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南北物料相案,异地食俗相融,京任技艺交流,使安康饮食既有南方的鲜、嫩、甜,又有北方的浓、物、成,融合变革成了安康的酸、掉、豚、润、香、原的特征。并与陕南独特的烹艺,淳朴周到的礼仪结合,成就了安康独特的饮食文化。
主办:中共安康市委办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安康市电子政务办公室技术支持: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