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筝缓弦歌结局“文化艺术”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的钥匙。此期介绍的社会实践小组是让我们了解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的钥匙。
我们小组来到了温州市点色剪纸的传统文化特色区,并且拜访了现今的点色剪纸传人叶文远先生。在他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点色剪纸在2009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非遗保护项目。它起源于明清时代,是一种纸扎艺术。纸张以白色生宣纸,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手法配上其独特的刻刀,刻出别致的图案。点色剪纸融合了剪纸、国画、水彩画及民间绘画的表现技法。采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这既有中国画深远的意境又有民间绘画的粗犷、夸张、豪放之气。点色剪纸的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主要用于祭祀、太平纸龙等纸扎装饰。它的主要代表人有林湘、许健等,并且近年来叶文远先生在苍南民族中学创建了点色剪纸省级教学传承基地。
我们小组来到了湖州历史文化街区——衣裳街。它是湖州市中心一座集特色商贸、休闲服务、文化旅游与名居会所业态为一体的综合性游憩型商业历史文化街区。它体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彰显了街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古今江南水乡特色,重塑了“商之源”的历史地位。随后我们又走访其中,在这条街存在着许多古建筑,其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在这之后我们探访了湖州市南浔区,在里面我们找知道了湖笔以及蚕丝。这里的蚕丝都是纯手工制成的,人们将蚕养大至其成为蚕茧,随后将蚕茧抽丝制成丝绸。但现如今养蚕的人数在下降,养蚕几乎全采用机器。希望人们能够重视这一项工艺,将这一手工艺传承下去。
我们小组来到了玉林市舞狮子的传统文化特色区,并且参观了现今的舞狮子传人龙涛。经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而且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西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据他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同时,在2005年10月接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基金会的邀请,晋京参加了在国庆节举行的2005年中国民族文化暨中国少数民族绝技艺术展演与2006年6月3日在南宁参加广西纪念全国文化遗产日活动。我们相信下一次的实践会更有意义。
我们来到了日升昌票号,它位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古城平遥县城内,是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从清道光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它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日升昌票号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它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既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协统一。日升昌占地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筑,正院沿南北纵轴线,东院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西院为日中新票号。(日中新与日升昌均为达蒲李氏的财东,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中国镖局博物馆有10大展室,以详实、丰富的实物资料,全面地讲述了镖局这一特殊行业的产生,经营管理以及组织运行的历史史实,揭示了镖局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对商品、流通领域做出的特殊贡献。我们要弘扬晋商精神。晋商祖训经历了从“祖训到国训”的转变,又从国训到新时代下企业商训的延伸。而上者人这样理解仁义礼智信是因为上者人始终致力于践行“上者梦”和“中国梦”相结合,把企业进步同国家发展相融合。
我们来到了始建于1958年温州博物馆。原址座落在江心屿,馆舍系由清代古刹兴庆寺改建而成,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人发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精神,使博物馆事业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到2002年底,藏品已逾2万多件。其中不少为国家一级珍品,部分藏品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这些藏品年代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是温州五千年历史的缩影和见证。内容包括陶瓷器、青铜器、彩塑、砖雕、漆器、书画等20个门类,而尤以陶瓷器、彩塑、书画为特色,如宜山出土的东晋朱曼妻薛氏买地券,金沙塔出土唐代写经,白象塔出土的北宋彩塑,西山出土的北宋青瓷等堪称稀世珍品,名扬海内。不少馆藏精品还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全集·陶瓷卷》、《中国美术全集·元明清雕塑卷》、《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等大型文物图书,书画精品59件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这些都是一批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瑰宝,将成为服务社会、造益人类的共享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