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凤灵蛇回首 2022,文化领域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有人或许会说前不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茶文化续写新时代中国非遗故事;有人或许会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优秀作品广受好评,让历史文化与广大观众“撞了个满怀”;有人或许会说北京冬奥盛会从会徽、吉祥物的形象到场馆、服装的设计,满含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文化味儿”托举“冬奥范儿”……重大事件不断,热门话题出圈,这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充分挖掘,文化创新创造不断涌现、活力满满。
灿若繁星的文化事件和现象,折射出我国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考古文博事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文化遗产摇身一变更加时髦,持续“活起来”“火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中国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建成,《复兴文库》等文化工程推进,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场景越发丰富……传统与现代交融,传承与创新并举,这一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被悉心擦亮,文化自信在可亲可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中不断培厚。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以规划性形成共识、以目标性锚定实效、以公共性全面覆盖、以制度性保障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具体领域的落实落细,也不乏很多针对性、实操性很强的相关文件。《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剑指文物犯罪,切实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安全;《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旨在促进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全国多地形成《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名文化遗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良法善治引领、护航文化发展,保护文物存续、护佑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也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加持。缩微技术助力《永乐大典》等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转化,保护原本、方便阅读“两不误”;《诗画中国》以中国经典名画为场景,与诗词、音乐、戏剧、舞蹈等跨界融合,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古人之智慧开今日之生面;北京中轴线官网试运行上线,一屏一景观、一步一洞天,在翻飞的雨燕、水墨的点彩、古朴的书签中,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之美展现无疑……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带来了储存介质载体、演绎呈现形式、传播互动渠道的全新改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动力。
当然,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不断繁荣丰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增强文化自信。在广袤乡村,田间地头有“流动讲堂”,广场礼堂有“周末演出”,村规民约家风家训融和传统文化典故,地方戏曲和非遗技艺送到村民们的身边;在大小城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点点手指还能在“云端”享受传统文化大餐。乡村、城市各有特色,线上、线下两轮驱动,创新、融合两翼齐飞,传统文化正在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共生,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再翻新篇。
也要看到,文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这一年的文化新闻里,“博物馆图书馆屡屡暂停开放”让人惋惜,“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让人揪心。从外部环境看,新冠疫情对于线下文化活动、文化场馆产生了一定影响;从内部发展看,城乡不平衡、供需有错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面向未来,我们要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要在困难中播种希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人民群众有选择、能创造,继续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最大限度释放文化发展潜力和服务效能。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断,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把2022年放在时间的坐标中,一边是砥砺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另一边则是前景无限,文化发展的蓝图雄伟而美好,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仍需我们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不仅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而且能够为中华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用心传承、发扬光大。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我们定能不断续写文化发展华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