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程网材料: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 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功能逐渐萎缩,甚至面临着迅速消逝和同质化的危险。在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冲击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时,有多少同学知道“我们的节日”有哪些?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许多人弃传统节日于不顾,反而把洋节视为手中宝。拿我们来说,印象中端午节只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有谁会去关注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节时又有谁会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手中的荧幕夺走;春节期间,又能有多少人记得那些美好的习俗,本象征着祝福与希望的“压岁钱”却被浓厚金钱味儿的“红包”取代。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们现在都被人冷落成这样,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已经没有了传统的特色,失去了传统意义,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痛心疾首的问题。难怪三月初三的上巳节俨然成为了日本女儿节,难怪五月初五端午节因韩国人保护的非常完整,而成了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
201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情人节“七夕”首次写进中办国办文件。同学们,珍爱我们的文化,珍爱我们的节日,自觉抵制外来文化入侵,抵制洋节,刻不容缓!
【分析】题目分析本题先给定了一个“年轻人对各类节日的不同态度”的材料,再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因而,本题宜写成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也可写成如“日记、书信、语录、戏剧”之类的记叙体),切忌对材料和问题不管不顾、随意发挥。
立意角度:(1)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均可;作文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2)这是一个作文题(而非论述题),我们又不能太拘泥于它提出的问题,考生如能结合材料提出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阐述,也是可以的。(3)如果以本材料为由头(并表明了对题中问题的明确态度),从而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视为切题。参考构思材料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但是11月11日这天,恐怕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了。这一天,被称为“光棍节”,源起于网络的狂欢。由于电商的热炒,它已变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购物节。
无论喜欢这个“节日”与否,不可否认,在这一天,你的手机可能被各种吐槽的段子刷屏;也有不少人早早地就锁定了各种商品,调好了闹钟,就等着晚上12点一到,鼠标飞动、键盘噼啪,“抢”到心仪的商品。
这样的节日,直面看去,当然是人造的,似乎也是躁动的、浅薄的,甚至有些光怪陆离。但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更应该理性反思的是,这样的节日,何以风靡至此?无论如何高谈阔论对狂欢的不屑,恐怕也很难躲掉第二天在办公室里,有人对你说他在“双十一”这天“抢到”了某样好东西。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舆论,都不乏对爱情的歌颂,爱情被视为天然的、必须的,拥有爱情则是幸福的,反之,年龄到点却没有爱情,往往会被同情的眼光打量。那么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自然就有人反抗:为什么单身的人就不能过节?就不配拥有幸福?于是颇有民意基础的社会情绪与偶然的日期如电光火石一触,掀起了一场狂欢。可以说,“光棍节”源起于对“爱情成功学”的反抗。
而商业接盘则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是单身人士的节日,那么逛街、吃饭、看电影都不太合适,而一个人孤独而激烈的网购,则颇为应景。于是电商蜂拥而上,把这个节日彻底变成了购物节。
且慢对节日弥漫的商业味痛心疾首。明末文人张岱就写过一篇《西湖七月半》,原本是源起于宗教、气氛颇为肃杀的中元节,在他的记载里,却是“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好一派《清明上河图》的景象。商业原本就是抓住社会情绪制造卖点的,节日与商业,自古以来就关系密切。即使传统节日,其含义也会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变化,比如“乞巧节”就变成了“七夕节”。
如果一个节日,既能让很多的情绪得到宣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能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其实宽容点来看,倒也不是一件坏事儿吧。
【分析】这是一道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人造节日的问题,材料中列出的现象是“传统节日”被遗忘,洋节日和人造节日受到追捧。由此可从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的角度立意,“不要崇洋媚外”;可以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角度立意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经很严重”;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立意为“加强文化自信”。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论证时可以就事论事,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加大笔墨,让文章深刻,有针对性。
点睛: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时注意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