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3/8 22:29:54 | 【字体:小 大】 |
红楼旁观的平淡生活西埔村拥有700多年历史,遗存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厚重底蕴孕育出古朴民风,一村出现两位“中国好人”,全国罕见。如今,西埔村正充分活化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西埔村或可成为惠州挖掘与展示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样本。“岭东雄郡”惠州有着山海形胜的雄阔地域,传统古村落更是星罗密布,千百年来孕育出千姿百态的乡村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惠州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和利用上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专家呼吁,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亟待挖掘保护,做好科学规划,打造个性化IP。(《羊城晚报》2021年10月29日讯)
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如今,乡村文化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在土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其思维模式、精神追求、处事原则必然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特有的“乡愁”记忆。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理解中国文化的入口。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吹响乡村振兴的文化号角,以优秀乡村文化支撑乡村发展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将贯穿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烙印在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染色体始终包含着乡愁、乡土、乡村的基因片段。乡村文化作为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作为推动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有力支撑,必须实现繁荣与复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拉大,乡村文化逐渐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走入困境。因此,我们要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依赖于民族共同记忆而维系的社会共同经验。乡村文化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传统文化的“活记忆”。乡村文化在乡民的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包含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精神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行为准则、社会心理等,由于土地的固着性,农耕文明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文化状态。乡村文化正是基于此得以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予以继承发展。以《诗经》国风为代表的文化既是乡村文明的主要代表,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发掘传统文化习俗与文化传承方式。比如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激发了城市人群对于传统节日的乡村记忆,诸如清明踏山寻古、端午系五彩绳、中秋拜月等活动,再次回忆起乡村里的父亲母亲。要注重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譬如民间戏曲、年集年会、民间手艺等,以有形的文化形式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实现文化促经济发展。要加强保护传统村落和民居,坚决防止一刀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新时代村居村落建设发展规划,让乡村各有特色,各有其形。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村史记忆工程,将口耳相传的乡村记忆转化为文字,着力留存乡村文化之根。深入挖掘农耕文明的精神价值、人文理念、道德规范、社会心理,以乡风文明促乡村发展。
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要注重培养“文化农民”。乡村文化振兴根本在于有文化、能继承的“文化农民”。持续挖掘乡村魅力,以乡村情感打动乡村建设者,以乡村建设者凝聚乡村情感。要进一步增强乡村基础教育投入,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和交流活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好“农家书屋”建设活动,用活用好书本书籍,通过知识引导乡村文化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推动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弘扬善行义举,以孝、善、礼文化激发乡村文化内涵,着力培养优良家风、文明乡风。进一步推动乡贤文化建设,依托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打造能搞经济、能谋发展、能播文明的新乡贤。进一步增强农民法治意识,以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带动乡规民约落实。着力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加强村民自治能力,建设自治、德治与法治相互促进的魅力农村。
以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乡村振兴要注重乡村生活方式再建。实际上,现存的乡村文明被割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片段。一段是父母亲一辈的传统记忆,他们小时追过唱大戏、闹过节日、摸过田螺,对于泥土和乡村有种天然的亲近;还有一段是在外求学或者打工的青年人记忆,更多的是泥泞的土地和乏善可陈的乡村生活。实现乡村文化的复兴,内在包含着乡村田园生活方式的再建。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施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以绿水青山重塑乡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景象。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依托,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时因地打造具有特色景观的乡村建筑,建设村村不同、各有特色的美丽乡村。要进一步推动乡村公共服务落实,打造宜居环境,将乡村重新打造成为“倦鸟归林”之处,为文化繁荣打牢环境基础。
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增内涵,唯有乡村文化成为人人艳羡、人人向往的文化生活,才能使得乡村成为人才留恋、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去处,成为世人心中的“衣锦荣归”处,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作者:范洪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