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魔龙新加坡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华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受委为华中初级学院副院长,达善中学校长和南洋初级学院院长,曾担任教育部华文教学改革委员会委员。执教生涯中,目睹无数学生在教学语言的大变革中被牺牲掉而感伤不已。冯焕好退休后,积极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在多个社区和文化团体教导《弟子规》等经典读物。
1979年3月的一个早上,学院院长宣布一项重大的国家教育改革。他说:“从即日起,高一华文源流的数学、科学、经济、地理改用英文教授,取消华文理解写作一科,用英文第一语文替代。至于高二则保留原状,不过今年将是最后一届华文源流高中会考。”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里的霹雳,老师和学生们都面面相觑,惊慌失措。对于从上而下的命令,我们不敢吭声,只有服从。学院里有一两个外籍教师得知此事,批评我们华文老师太懦弱,不釆取行动去反对这种不合理的措施。他们认为教育政策关系万千学子,不能说改即改,要给人们充分时间去准备和应变。
身受12年华文教育,正在以教导华文为职志的我,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不能没有感受。记得那天,我给高一学生上最后一节理解写作课时,我以沉重的心情,带着沙哑的声音,告诉他们法国作家都德写的名著《最后的一课》的故事:
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利,普鲁士禁止学校教授法语,转而教授德语。法文老师韩麦尔告诉学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以后大家就要改学德语。这时学生才后悔自己以前不认真学习自己的母语。最后老师韩麦尔对学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故事讲完,课室里鸦雀无声,我的双眼有点湿润,我告诉学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新加坡。英文是沟通各族的共同语言,从今以后,你们要好好学英文,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
一声令下,立即生效。原本用华文教经济、地理、科学、理解写作课等科目的老师,虽然没丢失饭碗,但他们要接受培训,改教华文。为了生活,我们只好忍气吞声,向环境低头;拿得起放得下者转业去了。但读了10年华文的学生要在一夜间放下所有华文课本,捧起英文书,怎样读?他们怎样能在一年多后和英校生一起参加剑桥高中考试呢?
接下来,有学生应付不了课业,半途退学;家里有钱的则到外国念书,然后一去不复返。别无选择的大多数学子,只好苦拼苦撑下去。改制后的三年五载,除了少数英文程度较高的学生可以过关斩将外,其他都被英文折磨到焦头烂额。有不少学生在会考中只因英文一科不及格,其他各科成绩虽能达标,还是被拒于大学门外。他们只好带着无奈和怨气,投身到社会的大熔炉中去。
记得有位长官说:“在制度改变过程中,总会有人被牺牲。“置身在巨变环境中的我,目睹许多华校生,生不逢时,牺牲在新制度下,能不感慨,能不心疼吗?
1979年政府发布的全国教育统一政策,为新加坡教育写下新篇章,也启动我们的国民教育模式。从此,政府全权负起教育的重任,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明确的目标与指示。英文为小学、中学与大学所有科目的教学媒介语,规定各族的母语为必修科,贯彻双语政策,保留9所传统华校,称之为特选中学,让学生修读高水平的母语。其他种种新措施都能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人民得到最多最好的教育。
以英语为主的教育使我国在科学、信息技术、医学、法律、教育、金融等方面很快赶上国际水平,国家经济技术不仅起飞,还有许多方面的成就赶超先进国家,迅速走向国际化。一个叢尔小国在短短40余年间跃进为繁荣富强、和谐稳定的国家,令人刮目相看。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在目前与未来,英语还是,也应该是社会的主导语言和各族的共同语言。
双语政策使华语普遍化,会讲华语的人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来,双语政策有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华文是在第二语文水平,华文水平已今非昔比。即使是读高级华文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以及日常生活接触到、使用到的都是英文,华文无用武之地。华文水平每况愈下,是必然之事。
早期的华文教学具有传播文化思想的功能,传统价值观如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都渗透在课文里。今日的华文教学旨在语文的运用。随着传统华校的消失,华族的传统思想价值已经淡化。
最近十年出现的一种隐忧:华族小一学生有超过半数的家庭用语是英语,因为许多年轻夫妇只跟孩子讲英语。再过一代,英语会自然而然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其他语言都是外语。
21世纪的帷幕开启,巨龙中国在世界舞台崛起。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腾飞,在科技、军事、外交上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们这个弹丸小岛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搭上中国的经济列车。去中国经商的国人猛然惊觉自己的华文不足,惊觉学习华文的重要与加强华文的急迫性。
世界正掀起学华文热,欧美与亚洲各国在热切教导华语,它们要了解中国文化,冀望与中国友好,分一杯商贸甜羹。如果同源同种的新加坡华人去到中国,说不出一句华语,不识华族文化,不仅贻笑大方,还会受人轻视。
2007年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总理重申:“为了新加坡本身的利益,为了增加与中国交往而带来的商贸机会,我们应继续推广华语,维持华文水平。“
近几年来,政府不遗余力地在推广华语华文,除了继续推行华语运动外,还派遣高级公务员到北大清华进修,提供更多奖学金给高中生到中国大学攻读,鼓励各部门公务员使用华语。官员掌握华语,每个月都可得到补贴金。国会放宽议员发言时只准使用一种官方语言的议事条规,鼓励议员使用母语来讨论国家大事,成立华语俱乐部等,都在说明政府推行华语的决心。
此外,教育部修改母语政策,让更多学生能修高级华文和华文B。中学就用奖励,通过高级华文,双文化课程与中国通识,增强他们的华文能力与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教育部资助学校主办海外交流,让学生到中国浸濡;拨更多资源帮助特选小学以华文教授非考试科目(美术、体育、音乐、社会学科)。当局还强调全力支持特选中小学校,协助加强母语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授,让它们负起薪火相传的使命。
母语是一个人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每个人应该先学习母语,认识自己的根和文化,再进一步去学习别人的语文,汲取他族优秀和精良的文化来发展自己,补充自身不足。如果一个人不懂自己的母语,就等于丧失了文化。所谓母语断,文化灭。
犹太人以超凡的智慧纵横世界舞台,不管是政治、科技、艺术、科学、思想、商业或实业,他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将本民族的优良精神传统传承给后代。以色列在复国以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恢复他们的母语,使每个犹太人都掌握母语并懂得多门外语。
我认为新加坡人应有“母语为本,英语为用”的观念。先从家庭做起,父母用母语教导孩子,坚持用母语沟通,培养孩子说母语的能力。学校可以在华语普及的基础上,继续做一些提高工作。华文教材要注入文化养分,让学子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中。教师向学生强调文化的价值,让他们认同民族自尊的重要。
社会可以创造讲华语的大环境,华人自己多讲多用。华社团体更应起带头作用,不要为了方便省事,在种种场合只用英语不用华语。宗乡会馆以推广华族文化为使命,协助各华语华文社团推广文学创作、戏剧、音乐、美术等,巩固文化根基。
李显龙总理在2004年出席华社的一场晚宴时说:“华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是新加坡文化遗产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和经济体制不能全盘西化,否则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是什么力量造就了新加坡。“
华语是华人的根,是华人的灵魂。英语是华人用以谋生以及与他族交流的工具。“母语为本,英语为用”是我们期盼的社会理想。我们应毫不犹豫,努力不懈地去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