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传说ol“双减”政策出台后,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校内作业、校外补课负担得以切实减轻。很多家长关心,如何让“减下来”的空间得到高质量的补充?
“我认为,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不断提高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正当其时。”1月12日下午,在黄浦区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人民高品质生活”专题会议上,代表委员们热烈讨论,共商更好发展。
“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如古典诗文、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等等。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发扬、光大,才能充满活力不断地推陈出新。”当区政协委员朱锦川作题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社区》的发言时,引发现场代表委员的共鸣。
朱锦川,中国农工党员,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理事,施沃泰(上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柏讲堂”创始人。作为传播文化的公益使者,朱锦川的经历始终与文化、公益这两个关键词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他以品读推广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专注国学、热心公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结合“双减”背景,具体该如何做呢?朱锦川直指要厘清三对概念:减与增、知识与文化、继承与转化。
在朱锦川看来,双减政策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减是减过重作业负担,增是增课后服务水平。一是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纳入国民教育。二是拓展三点半以后的服务空间,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
朱锦川表示,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知识是认识的结晶,文化是知识的灵魂。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来理解和掌握文化,落脚点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就是文化的继承与转化的关系。朱锦川认为,宣讲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就传统讲传统,一定要与新的实践、时代精华结合,才能充分显现其生命力。
为此,他建议一是需要校内教学与校外的各方参与,二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跨部门合作,发挥黄浦的优势,打造更多的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辐射全市、乃至全国。三是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学校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建议相关部门除了年度工作安排,制定五年规划。
早在十年前,朱锦川的社情民意《加强青少年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项目建设》就被上海市政协官网选登(2012.1.21),文中提到许多具体举措,包括培养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制订相关评选标准等。2019年教育部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遴选工作,在2021年的第三届遴选中,上海共有55所学校入围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公示名单。
2016年寒假期间,由他参与策划并组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党委、市语委办、市网信办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易班网主办的“学史明智小达人”竞赛创造了中小学生21万人次参与、有效试卷10万余份的佳绩。
他所策划的“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 ,将社科领域的文化大家请到中学课堂,学校欢迎,学生受益。 而今,这一活动已完成九季,受惠的学校百余所,被评为“上海市优秀社科普及项目”。
他创办的“文柏讲堂”上线喜马拉雅两年多时间,两档节目《细讲中国历史》(朱锦川策划出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届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上海图书奖一等奖。),《大夏史》(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市出版专项基金重点项目)收听量已经超过五千万,拥有近四十万粉丝。朱锦川表示,目前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节目内容是原著的有声读物,接下来“文柏讲堂”还将对《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入选中宣部2019年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工程)等作品进行文字、动画、短视频等形式的改编。“我希望用各种形式为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修养做出新的探索。”
文化,是他为黄浦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切口。“作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第三十三世孙,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朱锦川表示,“而社会的重视什么时候不再成为热点而是常态,才是最佳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