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碎步东北大学有着辉煌的体育运动史,培养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开创了中国奥运的先河,展开了中国体育历史的新画卷。
体育部坚持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结合学科特色和青年学生特点,大力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以德树人、以体育人”育人体系,深化“五育并举”,持续深入挖掘体育精神,丰富提升校园体育文化,鼓励学生学好知识本领,精进专项技能,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
文明其精神和强壮其体魄,是加强中华优秀体育文化守正创新、推动高校体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事关育人成效的一组相伴相随的变量,都因铸魂育人而生、而兴、而变。
运动技能是学生锻炼和运动习惯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育工作非常重视运动技能的掌握。东北大学不断优化体育课程,以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的深入理解,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的全程式体育教育体系。立足学生体育锻炼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开展学生每学期96公里校园跑活动,将学生日常跑步锻炼纳入体育课堂成绩,提升学生日常运动的积极性、普及性,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运动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训练竞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健全人格”,推动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让体育从课程变成生活方式,让校园体育锻炼在学校蔚然成风。
通过“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强化思政教育阵地建设,深入挖掘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体育精神谱系,开展了“体育思政课堂”“冬奥精神传承”等系列主题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拼搏精神。
学校将持续深化“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
一项技能的养成,或许只需要一节课,可是一种文化的培育,却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东北大学“刘长春杯”系列品牌赛事,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项专长的培养,更是塑造学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识、永无止境的运动精神和陪伴一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
以“刘长春杯”系列赛事为代表,学校持续推动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全员化、常态化、品牌化,每年举办12—15项综合性、高水平、专业化、师生广泛参与的精品体育赛事,发挥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形成体教深度融合、高水平发展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构筑“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体育育人格局,从校内竞赛中选拔出优秀人才,提升学校代表队竞技水平,为参加区域乃至全国性赛事提供竞技人才的支持。
体育在东北大学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是精神传承。学校连续举办六十一届体育运动大会,每年一届的冰上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滑雪等校队在国内外大赛场上战绩不俗,滑冰课是全国体育优秀课,其他体育运动开展得同样精彩……这些无不彰显着东北大学校园文化中强大的“体育基因”,更全面体现了东大人在体育方面的造诣与精神传承。
高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及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北大学秉承“延续传统、改革创新”的理念,借助先进数字技术,改革运动会的观赛形式,既有现场直播大屏,又有现场生动解说,显著提升了师生观赛的观赏度;增加大众健身类运动,引入新型体育项目,提高师生的参与度,让校运动会“焕然一新”,令全校师生眼前一亮。
面向新时代,体育部将在高质量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体育教学教法创新和校园体育文化向更多元化、更多领域发展,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全力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一流大学贡献体育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