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航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公益行动的执行费用的价值,仍在成为普遍讨论和争议的话题。争议的背后,也体现出公益职业以及公益行动的专业性,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普遍的认知或共识。
职业公益人和临时性的志愿行动有何区别?职业公益人的真实画像是怎样的?公益行业如何缓解吸引优秀人才的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2018年,敦和基金会资助北京墨德瑞特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墨德瑞特”)推出《公益职业的社会认知重塑》研究报告(亦称《公益职业——这个正常但不寻常的职业》)。期望通过提炼出公益职业的真实画像,建立公众对公益职业画像更丰富的认知,促使公益成为优秀人才的职业选择之一。
本文主要呈现,社会为何需要全职公益人,相应的职位类型,公益职业的社会性、技术性、经济性等内容。
很多社会学者对职业做过专门的定义和研究,不管其对职业的具体定义为何,职业被公认包含这样几个特征:
特征一,社会性:对他人或社会要有用。即承担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和任务,能够解决特定问题,做出特定的社会贡献。
特征二,技术性:从业要有门槛。即完成职业活动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甚至理论,使从业者比较容易、且比较快速的完成职业工作、达成职业目标。
此外,一些职业还会有“伦理性”的要求,例如:教师、医生等。这是因为此类职业的工作性质对从业者有更高的道德判断或价值标准。
职业也会经历诞生——发展——成熟——衰落或重生的生命周期。诞生是源于有一些劳动行为固定下来,需要由某些人专门完成,并且这些劳动行为成为这些人的主要工作。如果这项职业所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会有更多的从业者选择这项职业,从业者的数量、占人群的比例增加。职业的技能性要求也开始增加,并逐渐规范起来。这就是我国目前公益职业形成发展的过程。
公益通常在政府、商业无法及时有效发挥作用或发挥反作用时出现。被称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三驾马车,也被称为第三部门。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不是三大部门互相替代,而是每个部门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担当好自身的角色,并互相促进和协调。其中,政府是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保障者,首先服务的是大多数群体的利益,对于小众、边缘、多元化的需求较难做出灵活快速的反应。企业对多元化的需求非常敏锐,反应灵活迅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但企业需要追逐利润,当无利可图时其发挥的作用就会受限。那些暂时无法被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又不具备付费能力的需求可能被忽略,演化为社会问题。公益就是敏锐的去发现被忽视的边缘需求或社会问题,探索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和具体服务。同时,也致力于提出问题使其被政府、社会、企业所认知,动员这些力量共同解决。
为此,公益被称为人类社会财富的第3次分配:第一次分配的主体是商业企业,这次分配以效率为原则配置资源,创造并分配经济财富;第二次分配的主体是政府,它借助公权力,通过税收等方式,以公平为原则,追求国家利益和执政的合法性;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公益,以自愿为原则,将富裕的时间或财富等分配给有需求的或社会问题,以此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信任。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的背景下诞生的、发展中的公益职业与通常职业相比,在社会性、技术性、经济性上确实体现出了一些差异。
公益职业对他人或社会做出的价值和贡献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这一方面体现在致力于为某类人群、社会、甚至全人类带来益处,一方面体现在其使用的是社会资源并享受税收优惠。因此,公益职业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感及意义感,又因公共性而必须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
公益职业的技术性将不局限于职业精神和专业技术,价值观、公益伦理、爱心都是公益职业应该具有的技术内涵。这是因为公益职业要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以及价值观是做好公益职业的重要基础。例如:工友之家是致力于服务打工者群体的工友组织,他们创建了新工人艺术团、工友之家工会、打工文化博物馆、同心实验学校和同心互惠商店等,从不同角度代表工友立场及诉求。这个组织对打工者群体面临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之道,其视角与企业家或中产阶级将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公益从业者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人,通过动员人、发展人、改变人促进社会及人类的发展。做人的工作,所需的技能也将不仅仅是狭隘的专业技术,价值观、爱、必要的伦理规范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麦田基金会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就非常强调这样的理念——“谢谢这些孩子给了我们一个表达爱的机会”,这与“你们好可怜,我来拯救你们”所传递的价值观是非常不同的,对志愿者和孩子的影响也非常不同。
从事公益职业虽然有工资,但其当前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这使公益职业仍带有一抹志愿精神的色彩。从业者所获得的经济回报难以成为核心激励要素,相反对其他职业回报(如价值观及意义感、爱与关系回报、视野与能力拓展回报)的诉求更突出。
此外,公益从业者很难仅凭一己之力完成使命,需要动员、联合更多的力量。这就决定了公益职业要具备志愿精神,发动广泛的连结和参与,积极主动传递“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精神,积极引入他人参与志愿工作和公共事务,并在过程中使其获得价值感、收获和成长,才能更大的发挥公益职业的作用。而不是使公益职业成为一个封闭的工作。
与志愿精神类似的还有共建精神,这是在面向外部相关方的关系处理中,将利益相关方作为伙伴和同盟,在更高格局和视野内建立合作、同盟,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仅仅是着眼于本职位、本组织的利益。这与公益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公共性紧密相关。
具体到职位类型,根据公益组织的招聘需求、跨界人才与公益组织提供的职位的匹配情况,一些典型的公益职位有:秘书长、总干事、项目总监、项目官员、产品研发、课程研发经理、筹款经理、合作与发展总监、品牌或传播经理、运营总监、资助官员或经理、财务主管、行政人事等等。如果与企业对标,秘书长相当于企业的CEO;产品研发相当于企业的产品经理;筹款经理则相当于企业的客户经理和大客户销售。很多职位的工作内容和所需的职能专业能力与企业相比有很大的类似之处。区别点主要在于:
第一、这些职能专业能力如何在公益组织独特的工作场景以及组织环境中做好转化。
第二、由于从事公益在价值观及伦理方面的要求,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公益伦理。例如:筹款类职位是从挖掘和培育捐赠方,其功能与企业中的市场和销售有类似之处。但因筹款伦理的要求,通过高额提成奖励来激励筹款人员是不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