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小说下载作者:祝奉明(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这对公益慈善事业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和肯定,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做好慈善事业,要发力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区别于市场主导型的初次分配,也区别于政府主导型的再分配,是社会机制主导下个人和企业出于自愿,在习惯、道德以及机制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属于第三类分配方式。在第三次分配视野下,慈善作为一种财富调节的社会机制,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一条有效路径,发挥着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分配格局的重要作用,对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形成良好的补充。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完善公益慈善体系,努力扩充第三次分配的体量。
培育公益文化,增强慈善意识。慈善事业既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还要有精神层面上的推动,慈善文化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第三次分配依靠的是社会成员的自发自愿行为,这就需要慈善文化奠定前提基础。新时期推动第三次分配常态化,形成全社会共济互助的慈善文化,让公益慈善蔚然成风,推动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第三次分配当中,为慈善事业创造全民参与的环境氛围。政府要充分利用道德的力量,发挥政策的驱动作用,通过税收优惠、奖励政策以及文化塑造等诸多方面措施,将国家治理与向善的价值观相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培育热心公益、互相帮扶的良好慈善氛围;培养民众安全防范意识,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形式进行诈捐,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规范网络慈善,维护慈善正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互联网与公益慈善日益深度融合,网络慈善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具活力、实践效果与发展前景都良好的慈善形态,也是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网络慈善不仅有效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解决公益难题,以科技联通信任改变了公益事业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以技术赋能的形式激活慈善事业所需的社会自主性,丰富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模式,为公众提供了广阔的捐赠平台。但在肯定网络慈善的卓越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网络慈善发展中存在的行业良性生态尚未形成、失范现象仍有发生等问题。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在发掘价值意涵的基础上,加快完善网络慈善体系,健全网络慈善机制,提升网络慈善参与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发挥行业组织和头部组织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网络慈善中的理性行为,进一步将网络慈善纳入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不断推进网络慈善健康发展,更好地充分发挥网络慈善在实现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的重要作用。
加强监督管理,提升慈善质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明显成效。新时期推进公益慈善的发展,必须加强监管,提高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公益慈善组织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自律监督制度和自身组织架构,使捐赠的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并及时公布资金流向及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加强对慈善捐赠使用的合规性审查,保证受益人是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把控慈善捐赠的公益性;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突出方向引导功能,打破慈善捐赠“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建立完善的慈善组织事后追踪问责机制,加强对慈善捐赠资金发放后的去向、用途、数额等落实情况的追踪监察;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为政府、为捐赠者、为慈善组织等多方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夯实制度基石,护航慈善发展。2016年《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开始步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面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慈善监管、网络慈善、社区慈善的法律规制、枢纽型慈善组织发展和慈善应急机制、“慈善信托”“慈善服务”等法律规制,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借鉴发达国家用“疏堵结合”激励慈善捐赠的做法,完善慈善激励政策,健全和落实褒奖制度,为慈善事业提供正向激励和法律保障,让行善者赢得应有的尊重;将税收制度与慈善制度有效结合,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财税制度,引导先富群体通过参与慈善事业达到援助弱者、回馈社会的目标。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党的全面领导在共同富裕中的实现机制研究”(22LLZZC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