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理解慈善改变自己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5 18:03:44 | 【字体:小 大】 |
月高高心寥寥7月9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上表示,公益的职责就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公益的心态,加上商业的手法,这是做成事情的最有效方法。马云强调说,公益需要钱,但光有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公益和慈善还是有点差异,慈善在于给予,而公益是在于参与,是在于点点滴滴的行动。
在这次演讲中,马云抛出了很多精彩的观点。个人最感兴趣的,是马云对于慈善的理解。在当天的演讲中,马云谈到了为何日本地震捐三百万而云南地震捐一百万,解释为“因为日本可能受的灾难更大一点”。随后马云谈到,“捐款真正发生变化的不是灾区,而是你自己”。这句话对于我们理解慈善,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慈善理解为是对他人的帮助。从这一维度出发,判断慈善的一个标尺,就是有没有帮助到别人,有没有改变别人的命运。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特别是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那么慈善也就有了意义,自己心灵也就得到了满足。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超越狭隘的回报论,跳出好心有没有好报的窠臼,衍生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慈善观。
离开对他人的帮助,慈善并不存在。但必须指出,不是所有的慈善,都会从根本上改变别人的命运。比如在大的灾难面前,来自个体的捐赠有时很少,对于当事人的生活改变,可能并没有根本作用。其真正的改变,往往是汇聚到一起,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慈善的意义既可以有“他视角”,也可以有“我视角”。就“他视角”而言,是发挥了“万涓成水”的作用;就“我视角”来说,无论捐多捐少,都体现了一种心灵的净化,带来的都是一种对自己的改变。
不要小看这种改变。网上流行一句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其中又何尝没有你跳动的每一次善心。这种选择对他人的帮助,不论大与小,都代表着一种价值观的认同。在那一刻,为什么会选择慈善?说明你心灵还没有硬化,说明你对世界还有期望,说明你对他人还有怜悯。
一直以来,都有人强调,慈善是源于一种心灵的需要。换句话说,慈善不仅是成全别人,也是成就自己。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