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林王国建筑设计不仅是单纯的做一栋建筑,更多还是要给与设计以人文的文化,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平时看得多,思考的多,实践的多。一生毕竟太短,不能踏遍世界上的角角落落,但是纪录片作为视觉时代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会让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Laurence Wilfred Baker是在英国出生的著名建筑师和人道主义者。除此之外,她也是一名颇有造诣的漫画家、艺术家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作为一名建筑师。他曾经说道:我认为我潜意识里经常受到源于自然的强烈影响。
《建构非洲》是一部2005年首映的BBC纪录片,影片由英国建筑师David Adjaye讲述。从马里的夯建筑开始,到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在厄立特里亚的现代主义建筑,影片展开了一次充满怪异美学的旅程。
阿尔瓦尔·阿尔托生于芬兰库奥尔塔内,建筑师,现代派建筑倡导者之一,人情化建筑的提倡者,被认为是北欧现代主义之父。他在建筑设计中善于结合自然条件,利用地形,运用地方传统材料;形式和空间塑造上常采用曲线、曲面和灵活布局的手法。他也是著名的工业产品设计师,设计过家具、餐具器皿等。
这部纪录片在芬兰,意大利,德国和美国拍摄,讲述了阿尔瓦·阿尔托独特而成功的解决了新技术和建筑材料所带来的需求和机遇,从而使建筑同时贴近体验者和自然环境。
由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面临着石油峰值、气候变化、孤独和严重的健康问题。
《人的尺度》通过述说丹麦建筑师杨‧盖儿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系统性的研究了城市中人的行为,促使大家一起探索当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设计师把人作为重点时所发生的事情,来质疑我们对现代性的假设。
影片捕捉了科德角一个特别的时刻,当时欧洲现代建筑精神激发了一群波西米亚设计师(既有专业设计师也有业余爱好者)建造房屋,他们将包豪斯的设计原则与已经拥有几个世界历史的新英格兰海岸建筑的特点相结合。
但是在1959年,随着科德角国家海滨的设立,这些建筑命悬一线。片子通过镜头记录了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影片研究了五个南美洲城市:利马、圣地亚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和波哥大。摄制者参观城市项目并采访了三十多名设计师、政府人员和居民,从各个角度全面讲述这些城市在全球语境中的地位及他们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部探索建筑师范‧莫利万生平和工作的电影,他对于建筑的贡献方案展示出一个由独立而呈现出的国家新身份,他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故事也围绕柬埔寨这个现代国家的动荡之旅展开。在柬埔寨独立后的时期,莫利文是建筑复兴的核心,也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弗雷‧奥托:跨越未来是一部关于德国建筑工程师、2015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弗雷‧奥托的生平和工作的纪录片。他奠定了当代轻型建筑的基础,而他的观点在今天仍然令人着迷敬畏,深有启发。
“20世纪中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兴起了新一波热潮,他们为过去舒适的约束条件创造出一个强大而大胆的现代主义的美国。”
这部电影聚焦于建筑巨匠生平,用Peter Rosen的话说就是他设想未来。他年仅51岁便离开人世,留下了一批开创性的成果,至今让然鼓舞着建筑师和设计师,为后人知晓。
《迷失东京》是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的第二部长片,主人公是两位在东京短暂停留的异乡人。科波拉镜头下的东京非常迷人,影片也展示出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所表达出几点城市要素:路径、边界等等。
一部非常典型的伍迪·艾伦式爱情电影,是他写给欧洲的三封情书之一。在影迷们的心目中,大概也是拍得最美的一部。
西班牙的夏天是火热的,巴塞罗那是火热的,高迪的建筑是火热的,爱情也是火热的。你需要做的,就是尽情享受这座城市,享受高迪的建筑,享受爱情。
从宝拉泉到水渠公园,到坦比哀多礼拜堂,再到台伯河畔圣天使堡,索伦蒂诺的《绝美之城》拍出了罗马最美的样子。然而这部电影绝不只是旅游风光片,“永恒之城”罗马的城市意象作为一种背景音,烘托了故事的主题,一部关于人生的诗篇,就此展开。
作为马丁·麦克唐纳的长篇处女座,《杀手没有假期》充满了典型英伦黑帮片的幽默元素。尽管故事发生在比利时文化名城布鲁日的冬季,尽管雷总是忍不住咒骂这座城市是个烂地方、蠢地方,但布鲁日的城市空间与故事里的各个桥段完美结合,让人在看完电影之后不但被故事所打动,也深深记住了这座小城。
电影《猜火车》代表了一代人的青春,男主人公Renton一边奔跑在爱丁堡的街道上一边喊出此片最经典台词的画面,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燃点。
这部电影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经典的马桶潜水戏份拍摄场所,正是爱丁堡穆里豪斯(Muirhouse)居民区的一座购物中心。穆里豪斯是爱丁堡最破败的一处居民区,而位于爱丁堡码头的利斯(Leith)则为这部 Cult经典提供了诸多标志性场景、独白与声音。
《刺客聂隐娘》是一部关于唐的电影,大部分取景却位于日本京都。那是因为眼下要找唐代文化,只有往日本去。
立足京都的寺庙,很快就会有时空错置感,真以为自己回到了唐代,而非在现代文明城市的包围间。例如待了最久的大觉寺,深色原木的建材与同样青黑的屋瓦,庭园植栽不是秀气的小花小草,反倒扶疏如林,比起现下华人世界大红大绿质感如塑胶玩具的庙宇,才真正像是宗教场所,有肃穆、飞升之感。
这一波画面精美,艺术风格多样,格调极高,可以边看边涨姿势的好电影,一定适合审美挑剔的设计师们。
2007年柏林影展玻璃熊特别表扬——最佳影片奖、Sitges Catalo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的最佳影片奖、2008年奥斯汀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剧本。豆瓣短评“每一帧都很奢侈”。
黑泽明导演。片子借鉴了很多梵高的画作:《麦田里的乌鸦》,《阿尔的吊桥》。日式的绚烂这一次和后印象派的浓墨重彩结合了起来。
美学价值很高的一部电影,导演很好地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油画、雕塑、装置作品),以动态的电影形式,描述了电影情节的精髓。
自然摄影师格雷戈里·考伯尔,13年时间,27次长途旅行走遍世界,拍下人、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微妙关系结集而成《尘与雪》。他的镜头充满诗意和灵气,他捕捉到的影像纯净无暇,没有恐惧和危险,有的只是在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爱和信赖。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这部电影的美,不需要赘述了。2013年,该片在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