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店煤矿堵门在广西凭祥市友谊关口岸,货车往来穿梭,“口岸经济”为兴边富民提供有力支撑。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摄
八桂大地,壮美广西,人如海,歌如潮。一首首悦耳动听的山歌,唱出了美好新生活,唱响了民族团结曲。
山歌,源于民间,唱响于山水之间,成为广西各民族群众增进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千百年来,热情好客的壮乡儿女以歌会友,歌唱生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2021年4月,习主席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开创性经验,绘就新时代壮美广西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大美画卷。
石榴结籽心连心,八桂儿女一家亲。近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广西,用心感受各民族心手相牵、团结奋进的美好氛围,聆听响彻八桂大地的民族团结“新山歌”。
“汉族荔浦扣肉、壮族黑米粽、瑶族酿豆腐、侗族腌酸肉、苗族酸汤鱼……”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龙甸村村民侯光祖家,一道道充满民族特色的菜肴端上这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餐桌。侯光祖一家成员聚齐了5个民族,他笑着说:“我们家各族成员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家是最小国。广西生活着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全区由两个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160万户。尊重包容、以诚相待,是这些家庭和睦幸福的共同秘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走进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大瑶山团结公约》石牌吸引观众纷纷驻足细看。1951年8月,金秀大瑶山各族代表会议通过《大瑶山团结公约》,曾经长期占有土地的山主瑶自愿放弃过去的特权,将公私荒地给予原住瑶区各族群众自由开垦种植,开启了大瑶山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发展生产的新篇章。
青山织壮锦,团结谱新篇。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曾五上大瑶山,这里也是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成果的起源地之一。一生心系大瑶山的费孝通曾说:“瑶山是充满着友爱的桃源!”今天,这份友爱在八桂大地处处可见。
“那天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诉你,幸福是首歌嘿嘹嘹啰……”在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欢快的旋律在文体活动室内回荡,社区志愿者赵羽正和社区合唱团的各族群众一起排练歌曲《幸福嘹嘹啰》。
蟠龙社区居住有汉族、壮族、瑶族和仫佬族等15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区。“在蟠龙社区,山歌里能听到各族居民和谐相处的幸福心声。”在赵羽看来,音乐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我们聚在一起同唱一首歌,所有人的心也是凝聚在一起的”。
来自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覃谟嵩、何继荣夫妇,2018年移居蟠龙社区。夫妻俩结识了几名热爱唱歌的邻里乡亲,平时有空大家就一起唱歌。
在柳州市一家螺蛳粉生产企业,记者随手拿起一包螺蛳粉,只见其中酸笋、酸豆角、花生米、木耳、螺蛳肉等配料多达近十种。
“螺蛳粉的原材料,主要取自柳州本地及周边优质产区。”企业负责人介绍,螺蛳粉的“基因”里,既有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也有壮族的稻作文化,还有柳州先民的食螺文化,更融合了现代饮食文化。
一碗螺蛳粉,也是“团结粉”“致富粉”。近年来,该企业推广“生产基地+公司+农户”的生产合作模式,辐射带动500余户农户,吸纳1000余人就业,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助力当地群众共同致富。
400余公里外的靖西市,有着“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绣球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山歌传情、绣球定情、壮锦作嫁妆,是壮族儿女的专属浪漫。走进靖西市旧州古镇,不少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当地妇女,正在一针一线缝制手中的绣球。
“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一位绣娘对记者说,“传统壮族绣球通常由12瓣组成,代表一年12个月,月月幸福美满,还象征着广西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
2009年,山东女孩王秀芬来到靖西,被传统绣球工艺吸引。当时,绣球主要依靠店铺零售以及少量客户订单,没有形成品牌。“这造成许多绣娘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比例。”王秀芬决定留在靖西,“为绣球做点事情”。
从学习绣球手艺到开网店,从注册以绣球为主业的企业到引进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用于绣球生产,王秀芬的创业之路可谓“过了一滩又一滩”。
“唱起山歌胆气壮,过了一滩又一滩”,是电影《刘三姐》中的歌词。在八桂大地,各族人民低头劳作,抬头唱歌,对美好生活的奋斗从未停止。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古老技艺,绣出锦绣未来,也绣出各民族的团结友爱。
2023年,王秀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她动容地说:“这个奖项包含着绣娘集体的力量。”王秀芬介绍,10余年间,她们开展绣球制作技艺义务培训,带动20余个村屯超过500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各族群众绽放的笑脸定格成一幅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幸福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强基固边、民生安边、产业兴边、开放睦边、生态护边、团结稳边“六大工程”,全区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夜幕降临,山风送来丝丝凉意。金秀瑶族自治县古占瑶寨里,燃烧的篝火照亮如黛的山林,身着瑶族服饰的乡亲们敲锣打鼓,欢迎八方来客。舞台中央,上刀山、下火海等瑶族绝技轮番上演,引得现场游客目不转睛、连连叫好。
在踏犁头表演中,李光生从旺火中取出铁犁头。只见他挽起裤脚,扎起马步,将脚掌用力地从火红的铁犁头上踏过,观众席上传来阵阵掌声。
今年77岁的李光生,是表演团里年纪最大的演员。几年前,他和村民们一起搭建古占瑶寨表演场,开展瑶族传统歌舞和绝技表演,把瑶族度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给山外的游客。
白天上山干农活,晚上换上民族服饰就成为舞台上的演员。村民们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演绎洋溢瑶族风情的节目,每一场表演都传达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目光向北,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当地依托“鼓楼讲堂”“文化戏台”“月也歌堂”等传统文化阵地,用群众通俗易懂的方式,传唱百里侗乡新变化,促进各民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目光向南,文化传承的琴音,在防城港市东兴京族博物馆奏响。馆内,表演者弹起京族独弦琴,指尖流淌出《我爱你,中国》《茉莉花》等动听的旋律。“独弦琴不仅能演奏京族歌曲,演绎其他歌曲也别具风味。”馆长赵霞介绍道。
“一弦出百音,独弦可成曲。”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赵霞是一名活跃在直播间的京族独弦琴艺术自治区级传承人。“独弦不‘独声’。”这些年,她通过线下展演、线上直播等方式,将京族文化推向更大的舞台,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
湘江北去,漓水南流,却因灵渠的修建连接在一起。来到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的灵渠,这条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的古代运河已奔流了2000多年。全长30余公里的灵渠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推动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深入交流融合,促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灵渠研究相关专家陈兴华对记者说:“团结、包容,是灵渠文化的核心之一。南北文化在这里汇聚,先进优秀的文化在这里扎根,在民族交流融合过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文化传承一江流。今天的八桂大地,各族人民携手共进,正如奔流不息的江水,共同流向幸福、和谐的海洋。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壮美广西,是歌的海洋。正如壮乡儿女爱唱的那首歌《幸福嘹嘹啰》一样,幸福在歌声中流淌。随处可见各族群众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大家共生共荣,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口唱山歌乐陶陶,壮家儿女最逍遥。”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座座瑶寨,村民唱响歌颂幸福生活的山歌;在柳州市鱼峰公园,“鱼峰歌圩”日日人气爆棚;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月也歌堂”传唱百里侗乡新变化……八桂大地歌海如潮,壮乡儿女踏歌而来,唱响美好新时代,为新时代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写下生动注脚。
歌为心声。从“水上人家”到上岸安家,从易地搬迁到进城生活,从兴边富民到乡村振兴……今天的八桂大地,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致富,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壮乡人民好日子千人唱万人和,天天歌里过。
铜鼓敲响奋进旋律,山歌邀约四海宾朋。记者相信,壮乡山歌年年唱,一年更比一年响亮。
踏上八桂大地,身着民族盛装的壮族同胞为我戴上一个印有壮锦图案的香包。我感受着朴实美好的祝福和特有的民族文化。香包图案生动、色彩斑斓,与热烈开朗的民族性格一脉相承。
异彩纷呈的八桂之行,亦是多民族文化的盛宴。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如繁星般绚烂多彩,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明有了更深的感受。
在黄洛瑶寨,当地村民对我说:“瑶族人过传统节日,也会邀请其他民族群众一起参加,互相交流,表演才艺,共赏民族特色。”这正是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诠释。
在古占瑶寨,民俗表演结尾,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舞台,各族人民携手共舞。记者也毫不犹豫,从翘首踮脚的人群里跑出,融入热闹的人海。
这是一个幸福浓度“超标”的社区。走进多民族聚居的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脸,社区里15个民族的居民亲如一家。
在靖西市旧州古镇绣球街,有人创业推动绣球走向更大舞台,有人一针一线传承传统手艺,代代相传的民族工艺绽放异彩;在凭祥市,智慧口岸建设进入“快车道”,多语种跨境电商直播打开海外市场;在富饶乡村,甘蔗、火龙果等“甜蜜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心手相牵,扎根祖国南疆壮美大地,用勤劳和智慧收获繁荣发展的硕果。
糍粑是壮乡人民喜爱的美食。采访中,记者见到一位打糍粑的壮族阿哥。他说:“糍粑要打得非常粘才好吃,就像我们56个民族也要紧紧‘粘’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