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教妖孽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唯一一种使用至今,并仍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汉字作为表意(语素)文字的杰出代表,独霸世界文字之林半边天(另一半是各种字母、表音文字)。
汉字及其所记录的汉语,精妙绝伦,其艺术性盖诸文字之冠。产生了古典格律诗、对联、字谜、测字算卦等世间仅有的艺术。
少有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更无一能达到汉字书法艺术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联、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
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祖先们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所谓中国哲学,在汉字的构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以及「福禄寿」字画,还有洞房里火红的「囍」字,灵堂前肃穆的「奠」字,汉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与文化。
汉字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种汉字,交流无碍。今天的人们仍可阅读秦简汉帛、唐碑宋贴,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
只有勤劳和教育,才是根本,我以前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勤劳的,否则早被淘汰了,但现在知道了,勤劳已经是中国人基因的一部分,你很难找到比中国人还勤奋的国民。
教育,我以前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要重视教育,否则早被淘汰了,但现在知道了,怕是只有中国人才会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受教育,有钱没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要被嘲笑。
耕读传家,这四个字,代表了中国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也因此,只要政府不是极其扯淡地阻碍国民致富,这个国家就天然的是一个富国。
所谓中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奇迹,其实无非是一群勤奋又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工人们创造出来的,某趴体只是没有过于妨碍老百姓致富而已。
我觉得最好的传统不是任何一种“传统”,而是先秦时期多种传统能够同时发展的传统,以及能够以开放的态度吸收他人文化变为自己文化的传统。
另外,很多人对“中庸”有误解,其实中庸所追求的均衡,不是让你龟缩在一个居于社会意识正中央的一个点,离谁都不太远,对谁也不会太冒犯,这其实是乡愿。而孔子其实是觉得乡愿是“德之贼”,甚至还不如狂狷,所谓“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实是将内心向外摊到无限大,以包容及理解这社会的一切意识,从而自然达到由内而外的均衡。在这一点上,梁漱溟先生的理解最为到位,推荐大家阅读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5000年的历史洗礼,能够传承下来的都是精华,每种传统文化都长进了中国人的性格里,如果非要说个最佳,至少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
千层油糕绵软甜嫩、足有64层,其白如雪,揭之糖丝甜润,口感柔韧,让人感觉舌尖在云端游弋,齿间又有香气缠绵。
翡翠烧麦以青菜剁馅,蒸熟后的烧麦越发透亮,蔬菜则像真的翡翠一样被裹在皮里,皮透馅绿,色如翡翠,精巧盈口,甜润沁心。
极富创新精神的“三丁包子”,采用鸡肉丁、猪肉丁、鲜笋丁做馅,小巧的包子颈口要排满整整三十二个裙褶! 口感鲜、香、脆、嫩,发面又柔韧可口,食不粘牙。
一把弧形铁刀,一团雪白劲面,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跳。
面要揉匀、揉软、揉光。接着左手拖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
面捞入碗,再加入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配上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青蒜末,滴两滴老陈醋,浇一勺独门臊子,一碗刀削面就成了。若干元素在碗里碰撞,打得喷香扑鼻,迎面而来的是切削烫煮、杀伐决断的江湖气。
最经典的是猪肉包。上好猪肉按肥瘦比例3:7剁得细碎,加入葱姜末、小磨香油、味精和盐,淋一勺特制酱油,再倒点排骨汤,搅匀、入味,包子馅儿就里已经是包罗万象。
野菜包的馅儿主角是“黄金菜”, 精选猪肉只能给它做配。这黄金菜是生长在黄河入海口盐碱滩上的野菜,见过茫茫海滩和江入海流的壮阔,受盐碱和黄土的孕育。以它做馅,大概能吃出来一种大漠长河的味道。
狗不理包子最好的是它的面,发出来的面柔韧绵嫩,能保证包子不掉底、不漏油。每个包子都有18个褶子,大小均匀,像一朵绽放的菊花。当初吃惯山珍海味的慈禧曾说:“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
一勺晶莹透亮的糖浆,一块光滑平整的大理石板,一双技艺高超的手,一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个个飞禽走兽跃然纸上,这就做好了一串糖画。
吹糖人儿的也有意思,糖稀捏捏搓搓,放到模具里再用力一吹就吹出个童话世界来,糖人儿小贩们的肺活量各个惊人啊!
吃糖不如叫看糖,这完全就是一场高手在民间、赏心悦目的表演嘛。甜到心窝里的味道不知是多少人童年的记忆。
清王朝终结之后,御膳房的厨子们出来自谋生路,将御膳搬到了民间,起名为仿膳。
最具宫廷特色的当属满汉全席。原材料包括“禽八珍”、 “海八珍”、“山八珍”、“草八珍”,烹饪方法有满族的烧烤,也有汉族的炖焖炒煮炸。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期间还有果干蜜饯。奢华程度可见一斑。
许多菜肴光是听名字就已经让人心驰神往了,什么凤尾鱼翅、红扒熊掌、金蟾望月、熘鸡脯、一品官燕、油攒大虾、宫门献鱼……
还有精致典雅的小吃:芸豆卷、栗子糕、豌豆黄、小窝窝头等,皆是古法研制,琳琅满目。
什么是中国最好的传统文化?我认为这些美食技艺就是,这其中蕴含了许多的探索创新精神、记载了古人的经验智慧,也孕育了一代代的中国胃和中国味。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味道与胃的不融洽先引发的乡愁。
1. 汉字,关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挖掘和揭示,没有普及给大众,甚至也没有普及到文人学者。汉字不仅仅是对华人重要,更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顺着汉字这个古董一样的人类创造,我们可以直接追溯到3000年前的人类,这不只是华人的东西,而是探索人类生命历史的直接物证。并且汉字诞生于后来的各种思想和宗教之前,可以作为华人寻根的线. 中华神话,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中华神话在今天还在指导我们的生活,而是因为它可以指导我们去寻找华人的,生命家园。中华生命的基因隐藏于这些神话之中。(除了神话典籍之外,还包括考古发现的各种祭祀文物等)
3. 中华节日, 华人将2000多年的智慧,编织到传统节日的习俗中,通过这些古老的习俗,我们可以体会中华生命的脉搏。过去我们只是重复和继承节日的形式,真正中华节日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希望在中华节日逐渐消亡前,让节日的内涵再次复活于华人的世界。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神话和节日也列在其中,虽然没有时间在这里展开交流,我觉得以上三者,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处在其古董状态,犹如过去有的人把无价的古董用在猪圈里一样,华人还没有真正重新整理和揭示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像鹦鹉那样的使用汉字,神话当成是笑话,过节围绕着嘴而不是生命。
4. 通过以上三者,我们可以探索那些还没有受到宗教和政治影响很深的东西,并且此三者不仅仅只是学者所面对的方向,也是普通民众所直接接触的,所以将之列为前三项。然后就是中华文化之根上所诞生的各种先秦思想以及秦汉时期,对这些古代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丰富。
5. 至于唐宋以后的东西,虽然我们也可以挖掘出一些东西,但也许更多的是从中寻找中华文化迷失的过程和教训,而不是寻找中华文化的根本。从后来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
儒家思想最伟大的地方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凡夫俗子对天下的使命感和担当感。中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其说是马列主义的教导,不如说是儒家天下观的两千年塑造。除了中国人,没有哪个民族天然具有“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世界主义思想。
道家思想最伟大的地方,我觉得是盈则亏的辩证转化思想,这也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精神财富。其他民族文化里没有听说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传统思想。
「三個代表」欲以「文化代表」來扭轉「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幾動」,動機相當清楚,以「馬恩列史毛」原本不是「中國學術思想」的一支故,但是其「『否』終則『傾』」,縱使「何可長也」,時機為何,卻甚難掌握,能否因此造成一個襲捲全國的「思想運動」也不可預測,以其逆向「幾動」必先破自己所建構的「道統」故。
這裏面的契機是一個時代雖有一個時代的思想契機與思維瓶頸,但只要掌握其「學統」,不要堅持「道統」,則這個「契機與瓶頸」遲早都將融會在一起,是曰「思想之幾」;要探尋這個「思想之幾」,則須先知「歷史之幾」,然後從「中國學術思想」這麼一個波浪思想的歷史傳衍裏找出一個下手的地方,破西方理性與實驗哲學之優勢,再破「二分法」思想之操控,是曰「知幾其神乎」。
歷史教誨其實歷歷分明。先秦《老子》出、夏商周之「橐籥思想」即破,而後《易傳》補之,「墨學十綱領」又破之;六朝時期「印度佛學」輸入,僧肇以莊子文字挹注佛學,造《肇論》,促使「佛玄」結合,佛教直奔「玄學化」,道生乃創「佛性論」,並以「生命哲學」破之;「涅槃學」既出,標的過高,「佛性論」又立,普及眾生,是曰「兩頭明、中間暗」,於是達摩居其「中間暗」而「面壁」,以「楞伽法要」破「生命哲學」,以「禪要」奠「涅槃」之基,「禪宗」一脈乃立。
「禪門法要」既立,慧能延續「中間暗」的探索,卻執意結合「生命哲學」,於是續以「金剛要義」破「楞伽法要」,最後以「不立文字」告終,造下宋儒「束書不觀」的習性,「語錄」乃大行於天下;另一方面,「唐三藏」玄奘以回歸「印度佛學」的方式來探索「中間暗」的思維領域,不料歪打正著,「法相唯識」逆轉「法相華嚴」,但反倒延續了「墨學十綱領」的邏輯思維,將先秦以來一直居於頹勢的邏輯思想發輝得淋漓盡致。
「慧能與玄奘」以降,中國哲學思想墨守成規,而「儒學」吸收慧能的「語錄」敘述以後,「成功地由外王之學變為內聖之學」,於是演變為「宋明理學」,不止重新登上了「中國學術思想」統領地位,更在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與南宋二宗「朱熹、陸九淵」的詮釋下逐漸將「性即理」或「心即理」的一套「理學」與格致窮理的修身之法轉為王陽明的「心學」,大力倡行「心外無理」之學說,卻在不知其名、不知其意之狀態下,意外地開展了一個與「印度瑜伽行派」的「無相唯識」學說遙相呼應的契機,而有了扭轉玄奘過後就一直萎靡不振的「有相唯識」之驅動;這原本甚佳,但是可惜的是,堅守「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們衛道心切,不惜將儒學「世俗化及普及化」,於是儒學乃「空疏化及虛偽化」,然後傳入有清一代,思想的傳衍歷歷分明。
「有清一代」的學術思想乏善可陳,先有「復古」後有「仿西」;學者治學的範圍本來循序漸進,「先由明返宋,再由宋反漢唐以至先秦」,不料鴉片戰爭爆發,儒學的「空疏化及虛偽化」乃成眾矢之的,「復古」之風瓦解於一旦,「仿西趨西」乃至「全面西化」遂成主流思想,一直到今天,「其餘波仍在盪漾」;最為不堪的是,清廷積弱,慈禧弄權,一些甚有理想的學者如龔自珍康有為乃「托古改制」,一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經世致用之學」、與惠棟王鳴盛戴震段玉裁錢大昕趙翼崔述等前賢「重訓詁、講證據」的治學態度,而轉取「經書中的微言大義,藉以批判現實社會和政治的積弊,探求變革的良方」,乃至引發章學誠「認為治經必兼治史,離開歷史就無法正確掌握經義。提出了『六經皆史』的重要主張」,直述《春秋》以「微言大義」來「破事入史」的哲學意涵,於是逆向「破史入事」的驅動乃重啟新機,誠為「大學者」也。
若換上一個朝代,這些學者的「考據與訓詁」必能稟持「捨經學、無理學」的治學方法,扭轉「宋明理學」的學弊,將「中國學術思想」的傳衍重新導入正途,因「考據與訓詁」不止可矯正宋儒「束書不觀」的習性,更可令高來高去的「語錄」離開「兩頭明」的敘述,自行往「中間暗」的邏輯推衍發揮;這段「重返漢唐以前的經學傳統」過程,逕探「佛玄結合」以前的儒家思想,有初透恢復《易傳》哲學思想之契機,但是可惜鴉片戰爭爆發,提前將已露希望的「中國學術思想」劃下了休止符,否則梁啟超何至感歎「清代雖然仍有理學家,但都不是有創造力」呢?章太炎何至說「清世理學之言竭而無餘華」呢?
持平而論,清代與先秦、六朝的思想繽紛、百家齊放併列在一起,亦毫不遜色,尤其乾隆嘉慶年間的「樸學」思想產生了「一大批學問淵博、思想樸實、治學嚴謹專精的經學家與史學家」,不論成為一代宗師或堅守一經一書而獨擅士林,「表面看來,復古味道甚濃,但實際上也有不少創新」;最具「歷史性」意義的是,清代的學者成功地發揮了繼往開來的作用,為後世築起了一道通往古代中國文化遺產與寶庫的橋樑,本有建構「萬世之治的宏謨」的氣魄與膽識,不幸給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摧毀於一旦,「樸學」分崩瓦解,一下子轉為「中學與西學、新學與舊學」之爭,於是中國學術思想「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發生的巨變而產生根本的變化」,這真只能歎為歷史的嘲諷與愚弄罷。
盎格魯薩克遜(Anglo-Saxon)民族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巨大無比,對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摧毀更具關鍵性,以其民族極具侵略性與掠奪性,以鴉片戰爭是一個甚為不光彩的滅絕中國種族的戰爭行為;其民族崛起時間不長,文化品質不高,甚至今天風行全球的英文也是二流語言,沒有喬叟與莎士比亞等人從十六世紀初將英文逐漸改良,根本無法與法文德文匹敵,只宜用來溝通,不宜敘述哲學。
不過這個世界就是如此顛倒與狂亂,只能說是「劣幣逐良幣」罷,所以二流的文化與語言可以驅趕一流的思想與精神,而且至今「餘波仍在盪漾」,乃至全世界慾禍橫流、思想崩毀,不要說中國一脈相傳的「文化、道德、思想、宗教」被西方霸權四處追打得落花流水,甚至甚具哲學智慧的德國哲學傳統也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壓抑下喘不過氣來,恰似英文闡述下的「日本禪學」,招搖弄姿,卻又如何說明盎格魯薩克遜民族至今也無法產生一個像德國康德(I. Kant)一樣的大哲學家呢?培根(F. Bacon)大概是盎格魯薩克遜民族裏最偉大的哲學家了,但他的「科學烏托邦」以及「新工具」理論在哲學領域裏其實思維層階不高,卻在羅素(B. Russell)的「邏輯」詮釋下,逐漸由歐洲漂洋過海至美國,轉為詹姆士(W. James)的「實用主義」與杜威(J. Dewey)的「功利主義」,再然後胡適從之,「中國哲學思想」直奔而下,不復返矣。
奇怪的是,蘇聯崩毀、中國「改革開放」後,全天下的哲學家都在批判馬克斯的「唯物論」,但卻沒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質疑為何這股「餘波仍在盪漾」的「邏輯、實用、功利」主義能夠驅趕西歐的「存在主義」與中國的「儒釋道」哲學?眾人在批判之餘,能夠不想想影響二○世紀甚深的「唯物論」其實是與「邏輯、實用、功利」主義相抗衡嗎?「唯物論」潰敗,「邏輯、實用、功利」主義卻大興,並就此成為全天下大一統的共同思維準則,果真就是全體人類之幸嗎?最為不幸的是,中國夾雜在這兩個主義鬥爭裏,先「唯物論」,後「邏輯、實用、功利」主義,左右迴盪激烈,卻又如何與「儒釋道」哲學融會,而承繼「文化代表」呢?
那麼中國經歷了這麼一個強烈的思想洗禮以後,能夠以「三個代表」來扭轉全世界愈演愈烈的「邏輯、實用、功利」主義嗎?能否逆反「邏輯」,再探康德的「唯心哲學」?看來不太可能,但是「邏輯思維」與其背後的「理性主義」從來都不曾是中國一脈相傳的「文化、道德、思想、宗教」的代表,那麼當國人認清「五四新文化運動」在「民主與科學」的推動下,其實「在文化方面的建樹可謂甚少,相反破壞卻過多」時,能否找出一條道路,回溯至「有清一代」以「考據與訓詁」治經治史的「樸學」精神,逐漸破除西方哲學的影響,「先由明返宋,再由宋反漢唐以至先秦」呢?
這裏似乎是個希望,但回到「宋明理學」,立即接觸「禪學語錄」的學弊,連「新儒學」也對治不了,因「新儒學」充其量只能回到「宋明理學」,無法稟持「捨經學、無理學」的治學方法故;「禪門法要」的「不立文字」與「以心觀心」理論甚深,固然可臻思維極竟,但歷經邏輯洗禮,已經不適當世,反倒因「束書不觀」的陋習,使得探索「中間暗」的思維邏輯不能進行,庶幾乎只賸下以「邏輯」立基的「法相唯識」可以延續這個回溯的道路,但必須先破除「唐三藏」玄奘回歸「印度佛學」的企圖,才能重溯「墨學十綱領」的邏輯思維,將先秦的邏輯思想整個貫穿起來。
這個「邏輯思維」的回溯並無打擊中國一脈相傳的「文化、道德、思想、宗教」的意圖,而是在「儒釋道」哲學融會了以後,重新賦予「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另類軌道,除此之外,「中國學術思想」無法在西方哲學思想的強力「邏輯」移植下擺脫西方的影響。
何以故?中國一脈相傳的「文化道德思想宗教」立基於「儒釋道」哲學融會的學術發展,大概是所有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學者一致公認的,但是怎麼融會,在何處融會,就語焉不詳或相互攻詰,嘗試在「崇有」與「貴無」的思想鬥爭裏找出一個主導地位,卻反而傷害了「中國學術思想」的發展,實屬不幸;其實何者主導在思想的內涵裏並不重要,以其歷史傳衍早已分不出主客故,是曰中國哲學的「思想之幾」。
解說至此,一切都逐漸明朗起來,似乎從孔子的「幾者動之微」下手,才是「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唯一希望,但是在歷經了全球逐漸大一統的「理性」與「邏輯」思維破壞後,要瞭解《易傳》的玄學幾乎不可能,故唯有逆轉「孔子、慧能、玄奘」的思想傳衍,並以玄奘的「法相唯識」所銜接的「墨學邏輯」,將「玄學」重新恢復起來,似乎可見「法相華嚴」的契機,可直破西方有如緊箍咒的「二分法」思維瓶頸。
職是之故,玄奘的「法相」不止在中國大乘佛學的傳衍上,有深化道生避免「佛教玄學化」的歷史意義,而且從「中國哲學思想」的傳衍來看,也有以下諸點意義:
其一、「法相」因其教義強調「根據邏輯原理、邏輯方法,產生清楚而精確的論證」,故有連結網際網路時代之「邏輯思維」與先秦時代之「墨學十綱領」的功能;
其二、「法相」的逆向「幾動」可以突破「二分法」(Chorismos),否則希臘以降的「天秩有序」(Cosmos)終究不能在理論上協和統一;
其三、「法相」的「轉識成智」原本即為逆向的「幾動」,是逆轉柏拉圖的「萬物流出說」(theory of emanation)為「演化說」(evolutional theory)與「創造說」(creational theory)的唯一機會;
其四、「法相」必須深入文字演繹,有逆轉禪宗「不立文字」對思想的殘害與遏阻「後現代」的文字書寫泛濫的雙重作用;
其五、「法相」有轉文字「音韻」為「圖符」的功能,是扭轉「以音聲為體」的「異化字」(「簡化字」與「台語文字化」皆屬之)為「以圖符音韻為體」的「正體字」的唯一法門;
其六、「法相」轉「音聲演說」為「圖符演繹」,所以是唯一可以扭轉「印度佛學」為「中土佛學」之「幾動」,並在扭轉玄奘回歸「印度佛學」的驅動中,使「法相」與已經「佛教中國化」的「般若學」互倚為「中國大乘佛學」之犄角;
其七、唯其「法相」逆轉「印度佛學」,才有可能成為「中土佛學」,亦唯有「法相」立基於「中土文化」,才有可能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之一支,然後才能與「華嚴」結合為「法相華嚴」,是為真正的「中國學術思想」,直逼《老子》破「渾淪橐籥」之前的《尚書》與《易經》思想。
顯而易見地,「文字」在這個思維「逆向幾動」中,佔有一個決定性的位置,但非因其「文字敘述」故,反倒因文字的「類表象」具備一個整合中國哲學思想「學統」的契機故,是曰「象學」,以其「文字圖符」直截與伏羲初始造「八卦」,破了「遮蔽的文明」之契機相吻合故,以「類表象」之「文字之幾」與《易傳》的「幾者動之微」相契合故,以「文字之幾」可以將《老子》思想的「動而愈出」回歸至「虛而不屈」故,是為「儒釋道」哲學在「邏輯」思維運作下,往下遏阻天下逐漸大一統的「二分法」、往上融會成「渾淪橐籥」思想的唯一契機故,更因任何一個高明的哲學體系均應在自己所建構的哲學思想裏上下皆通,是謂「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之一,中国古代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从西汉起,丝绸从长安沿着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分别在民国元年(1912年)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线;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先前绣工大多是广州、潮州男子,为世所罕见。粤绣始于唐代,明中后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广州港出口名扬国外。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唐代苏鹗所撰《杜阳杂篇》这样描述了广绣: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
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由此古人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云锦指在南京生产的一种提花丝织工艺品,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会了其他各种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云锦主要特点是逐花异色,从不同角度观察,绣品上花卉的色彩各异 。云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称作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蜀锦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蜀锦多以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以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蜀锦图案取材广泛,诸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占祥铭文、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 。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是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宋锦宋锦起源于宋末,主要产地在苏州。纹样组织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图案花纹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流畅;色彩运用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制作工艺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宋锦实用性非常强,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 。宋锦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单位为苏州丝绸博物馆。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科学技术等有极多的联系。帝王用丝绸彰显其权威,百官用丝绸标识其等级,文人写下咏叹丝绸的诗词,画家在丝绸制成的绢帛上泼墨挥洒;老百姓向各路蚕神祭祀,祈求蚕丝丰产,而朝廷则下达课劝蚕桑的政令,并以此来评价地方官的政绩。四大发明中有两项与丝绸有着直接的关系,纸的最初含义就是制丝绵过程中的茸丝的积淀物,印刷术的发明直接与丝绸上的凸版印花术有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印花丝织品已是大面积的多彩套印,比正式出现的唐代雕版印刷品要早近千年。因此可以说,丝绸上的凸纹版印花是后代雕版印刷术的鼻祖。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也直接促进了指南针的实践和完善。
丝绸并不仅是简单的一种昂贵的服装原料,在历史的很长时间里,还承担着重要的货币功能。对中国而言,丝绸不仅仅是商品,而是货币本身,不但可以用来支付戍卒的薪水,还可以用来支付购买马匹等大宗商品的支出。中国用丝绸购买草原部落的畜牧产品,而草原人则沿着丝绸之路,将这些丝绸向西贩卖输送。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丝绸实现了从货币向商品的转变,也解释了在丝路的东端常能发现罗马、拜占庭金币,而在西方很少出土中国铜钱的原因,因为丝绸本身就是丝路通行的货币。
嫖——美人和相关的娱乐行业:比如书法,比如戏曲,比如音乐,比如服装,比如…………
“我汉家自有法度,本王、霸道杂之!!”直到今天虽然形式不同,但精髓犹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