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实地调研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0/24 13:36:13 | 【字体:小 大】 |
异能天子日前,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及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单位,各省(区、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130余人齐聚阿坝州,围绕“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行经验交流,并深入汶川、理县、茂县实地调研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从2007年到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先后批准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过检查验收和专家评审,2019年,最终确定并公布了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其中包括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2008年,我国决定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羌族文化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保护(实验)区以阿坝州汶川县、理县、茂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核心区域,兼及毗邻的阿坝州松潘县、黑水县和绵阳市平武县的部分区域,涉及7个县102个乡镇971个村寨,总面积23225.83平方公里。
15年来,我省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统筹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重建与文化生态保护,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家园建设。保护区文化生态得到有效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人民群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探索了在特大自然灾难面前保护人类文化的成功经验,走出了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四川路径。(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