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今天是: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音乐游戏家居汽车公益旅游体育文化美食
相关文章
 讲好非遗故事 建设文化强国
 专家析国家“文化安全” 包含…
 坚守文化本根 坚定文化自信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关于…
 文化部刘玉珠谈十八大报告文…
 热狗非狗 这些中国菜名也让歪…
 全国31省区市特色美食 荆州腊…
 中国历史上十一大舌尖上的美…
 我国八大菜系代表菜!
 集结千企万店发福利 第十五届…
 有没有可下载破解版游戏的软…
 破解游戏软件app排行榜前十名…
 破解游戏app平台有哪些 最新…
 八大专门下破解手游的app 最…
 可以玩破解版游戏的软件有哪…
 VV娱乐社区
 VERSE
 vv手游加速器下载安装
 VV下载2023安卓最新版_手机a…
 Alphaart
 广汽丰田“梦想之车”之儿童…
 标签:儿童画汽车简笔画图片…
 汽车设计儿童画图片(汽车图…
 画汽车图片 儿童画 简单小朋…
 儿童画越野车(儿童绘画越野车…
 99公益日 一起做好事
 万顺叫车:公益是我们应该做…
 公益可以遇到商业吗?从淘宝…
 做公益洗白公益项目直接“偷…
 淘宝公益时是什么有什么用 公…
 新华网重庆频道
 家居与家具有什么不同?如何…
 当心别被家居整装整了
 一文带你搞懂家具和家居的区…
 家具和家居有什么区别
 2023腾讯电竞运动会(TGA)夏…
 游戏陪玩迎来“上扬曲线”
 福建省莆田体育运动学校2023…
 看了别生气!为什么你成不了业…
 湖人连签4人!利拉德交易新进…
 上半年全国5A级景区口碑红榜…
 全国5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发…
 2023年端午假期全国、省域、…
 全国5A级景区各省排名
 黄果树大瀑布景区跻身全国5A…
 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及兰花奖…
 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聚焦“繁…
 易学文化考试网:易学考试通…
 乌兰图雅倾情献唱第四届中蒙…
 【地评线】桂声网评:“瑰葭…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资讯速递网 >> 文化 >> 正文
高级搜索
讲好非遗故事 建设文化强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3/9/11 14:30:27 | 【字体:

  暴君的七夜罪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我国作为第一批加入公约的国家,已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王金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院长助理、中国旅游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化保护传承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谱系丰富多元,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其界定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并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门类进行遴选和分类保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谱系概念,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各族人民的珍贵记忆和精神根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

  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我国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采用了“先地方后中央”的思路,展开立法体系建设。2000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之后,多地陆续出台专门性保护条例,为国家层面保护非遗的法律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全面依法保护、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并先后公布了5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此同时,我国大陆的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专门性保护条例,一套自上而下、结构完整的中国特色非遗保护体系已基本形成。

  科技赋能保护传承,融合创新成效显著。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智慧化、数字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应用模式也由最初基础的保存、记录、展示功能逐渐转化为融合发展。2022年6月,宜昌·端午系列数字藏品在腾讯幻核平台正式上线,以端午节为灵感,设计了龙舟和粽子系列共12款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元素的数字藏品,掀起了“非遗+数字藏品”热潮。2023年6月,浙江温州首个沉浸式数字化非遗博物馆“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馆”开馆,通过数字化展陈、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参与等形式,运用数字技术还原“五朵金花”非遗制作技艺,打造“博采风俗 歌舞春秋”沉浸式剧场、交互式龙舟竞渡游戏等创新性项目,实现了非遗活态化展示,彰显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合作持续向好,对外交流成果丰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人类文明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43项,居世界第一。为让非遗更好地“走出去”,我国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成立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并通过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合作交流论坛及重大宣传展示活动等传播非遗文化,取得良好效果。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我国第一个世界性非遗专题性国际节庆活动,创办于2007年,目前已成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国际性平台,累计已有135个国家(地区)和非政府组织的4000余名代表以及国内4万多名代表参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非遗保护交流平台。

  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社区发展教席主持人):我国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申报和保护工作,是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也为实现202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

  自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以来,我国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成为第一批加入公约的国家,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正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轨。

  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43项,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中国色彩。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送王船”等联合申报的项目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太极拳”等项目为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2022年我国最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此外还有一些较少进入公众视野的项目,例如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麦西热甫、中国活字印刷术等。

  我国坚持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有效衔接,基本形成了类型齐全、机制合理、多元参与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生存智慧和文明结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和保护工作中取得开创性成就。

  我国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的生动体现,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例如,“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生存智慧、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格萨(斯)尔》史诗是集藏地口头传统、仪式和节庆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文化表现形式,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这些非遗承载着古代社会绵延至今的农业文明、营造技艺、天文知识和社会传统,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在当代社会和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申报和后续保护传承的良性循环。积极健全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和传承人制度,不断拓展非遗生存空间,在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此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成功申报非遗项目,不仅对保护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创造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申报和保护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为重要前提,传承非遗的知识、技艺、实践和精神,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共促文明交流互鉴发挥更多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下一阶段应推出更具创新力的举措,为非遗保护的全球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林继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56个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社会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共同致力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充分发挥传统工艺在融入市场、带动就业等方面优势,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出积极贡献。西藏自治区形成以唐卡、藏香、藏纸等工坊为主的非遗产业发展模式,全区120余家非遗就业工坊直接带动2000余户30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200余元;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石顺莲带领村里妇女重拾苗绣技艺,形成了5个主导产业;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苗族蜡染技艺传承人张义苹通过“公司+合作社+个体”发展模式,动员妇女到公司、合作社就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各地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等路径。“非遗+旅游”从静态结合发展到活化利用,无论是非遗保护传承,还是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均涌现出新形态和新业态。苏州拙政园将昆曲、古琴、苏绣、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古典园林的建筑、传统生活之中,丰富和提升了拙政园旅游的内容和质量。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建立的小镇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城、人、文”功能融合,推进城镇空间景观优化与文创环境营造。江西赣州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许多企业和商家加入客家饰品、工艺品等非遗产品生产与经营行业。香火龙、客家山歌、板凳龙、制作冬头帕等经过创新转化,重新编排包装,以商品形式融入非遗小镇建设,为推动小镇产业发展、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注入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四川自贡彩灯制作工艺实现“非遗+科技”创新发展,彩灯材料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既保留了地方风格、审美情趣和剪纸扎糊技巧,又引进了现代光电技术,如激光全息片、逻辑集成控制器、数控器件译码器等,使传统的彩灯成为集文学、美学、科技、园林等于一体的艺术。

  创新“数字+”“互联网+”等传播形式,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2年,各地组织近70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参与非遗购物节,涉及各级非遗项目400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消费者规模达亿级。“非遗+电商”模式拓宽了非遗产品销售路径,拓展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空间。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影响力的传播渠道。

  文艺工作者采取多种方式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华强方特主题公园推出以中国神话传说为蓝本的系列舞台剧,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和高科技手段为游客呈现《梁祝》《孟姜女》《水漫金山》等传说故事;呼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格吉勒图弟子呼和满达组织游牧者乐队,将呼麦、马头琴等蒙古族传统音乐融入现代摇滚;藏族歌手德格王子格桑南珠以现代流行歌曲形式唱响史诗格萨尔;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龙在天皮影剧院推出“冬奥”主题皮影戏《冰雪运动会》和系列“冰雪”主题的皮影艺术品。

  电影、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形式合力推进非遗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掀起国风国潮。从电影《Mulan》到游戏《花木兰》等,现代媒介为非遗多向度传播和多样化表达创造条件;动画电影《雄狮少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搬上荧幕,非遗与文创、影视、短视频以及新技术跨界融合,呈现出更开放、更时尚的面貌。

  近日,我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化行业系列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发布,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我国各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的采集和著录工作,将对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播利用、非遗大数据体系构建和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等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文化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化:

  • 下一个文化: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文化 讲好非遗故事 建设文化强国 (09-11)
    普通文化 专家析国家“文化安全” 包含语言文字等四方面 (09-11)
    普通文化 坚守文化本根 坚定文化自信 (09-11)
    普通文化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09-11)
    普通文化 文化部刘玉珠谈十八大报告文化强国新提法新观… (09-11)
    普通文化 首届兰花奖颁奖典礼及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在京… (09-11)
    普通文化 兰花奖国际文化论坛聚焦“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09-11)
    普通文化 易学文化考试网:易学考试通过率如何?一年考… (09-11)
    普通文化 乌兰图雅倾情献唱第四届中蒙博览会国际文化交… (09-11)
    普通文化 【地评线】桂声网评:“瑰葭路”没有剧终传播… (09-11)
    普通文化 30余名东南亚青少年齐聚德州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09-10)
    普通文化 郑业成教师节请老师看戏 宝藏演员弘扬戏曲传统… (09-10)
    普通文化 第六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长春举行(含全部嘉… (09-10)
    普通文化 从文艺作品创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青春活力 (09-10)
    普通文化 暑期博物馆“爆满”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热 (09-10)
    普通文化 【滚动】仪式感氛围感拉满!直击深圳各校开学… (09-10)
    普通文化 潮向何方:“国潮”文创市场现状、发展趋势与… (09-10)
    普通文化 开幕!豫鲁9个地市的近100幅书画精品在濮展示 (09-10)
    普通文化 中国首位书法女博士解小青师承欧阳中石没有女… (09-10)
    普通文化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