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法喝花酒日前,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是民盟的主界别,民盟盟员如何发挥优势、担当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代表人士们有感而发,纷纷立足本职工作畅谈感想体会,干货满满、引人深思。
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该如何书写这个光荣而伟大的时代?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在我们手里得以继承与发扬?习的讲话让我不时回忆起自己成为一个写作者的过往经历,并且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文学创作与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以及伴随着我成长的这个时代有着无法摆脱的关系。过去,一个时代一座城,对于我的意义,是温床,是家。后来,她成了我的创作素材,再后来,我开始挑剔她、责备她,她成了我观察、比对、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媒介。自此,我对这个生养我的时代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感,除了热爱和依赖,更多时候,我会以她为荣、为忧、为责。我想,也许这就是一种属于作家的自觉。
我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目睹了上海四十年的巨大变化。今天,巴金故居、思南读书会、包括上海作协的爱神花园,以及在很多图书馆、书店等公共场所举行的一场场阅读分享会、作品研讨会、各种文化讲座,还有越来越多的民众成为阅读爱好者……这一切,就是这个时代给予文学的舞台,亦是文学回报给这个时代的绽放。
要如何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讲话让我意识到,文艺的时空生存规律,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在此基础上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从而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文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民盟市委常委、民盟长宁区委主委、东华大学研究院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习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新征程上,要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一是要讲好中华文明的传承故事。我们应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主线,挖掘出中华文明中的精华,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国,更好讲述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文明传承发展故事,努力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是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要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结合中筑牢道路根基,开辟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三是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名长期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文物遗产的精神价值,结合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结合当代表达和传播方式,结合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及世界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世界文化成果的共享。作为民盟基层组织的负责人,要进一步带领盟员深入学习习重要讲话精神,传承民盟先贤的守正风骨,不断思考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在座谈会上强调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要“守正创新,要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我联想到2019年11月2至3日,习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编辑,尤其是从事海派文化出版方向的出版人,更应牢记强调的“守正创新”。我曾经编辑过不同风格的介绍上海老建筑的书籍。作为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大街小巷布满了老建筑,绽放着这座城市的风华,但是如何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呢?
直到我遇到了“民盟与上海老建筑”这一课题。作为一名盟员,有幸参与了《梧桐树下的历史足音——民盟与上海老建筑》的编辑出版工作。上海的老建筑里曾留下民盟先贤等许多仁人志士的活动足迹。这本书我们始终以“老建筑是有精神的”为编辑宗旨,让盟员作者走进这些见证了上海民盟发展史上重要时刻的老建筑,重现民盟的光荣历史和前辈的光辉历程,彰显上海民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都展现了民盟先贤的精神——“立德、立言、立功”。而今,我们不忘初心,追寻前辈足迹,不就是为了传承民盟精神,而在当下我们应该更加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民盟的政治责任,有担当,有作为。
民盟市委委员、民盟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支主委、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发起人
如何在新时代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从事剧院行业多年,深感文艺的源泉在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在人才聚集和审美提炼。我想讲一个例子,印证的讲话。五年前,我们启动了“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这是一个为民间创作者搭建平台、引导创作者成长的科学机制。五年里多达510名创作者投稿了550部原创音乐剧作品,可谓数量惊人。我们留意到,90%的投稿者年龄低于30岁,可见中国年轻人完全不乏创作热忱(哪怕以综合性和复杂度而著称的音乐剧),只是缺少创作平台和机会。
纵观历史,伟大的文艺作品往往是创作者在年轻时代以热忱造就的,而我们要问,拥有资源的“前辈”的我们,能否有效、公正、大胆地为年轻人提供创作的平台?同时我们看到,年轻的创作者视野非常国际化,但往往却会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方向。在我们已经公演的五部原创孵化音乐剧中,有三部是国风题材,可见,挖掘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创作者内心的远古召唤。
近代以来,中国可以说浓缩了西方几百年的经济发展,而与长期经济顺差相比,我们在文化上却处于长期逆差,其影响力与大国形象还有差距。中国文艺要在世界文艺之林中拥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唯有深耕传统文化精华,学古不泥古,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大胆发掘和启用年轻人。习的讲话,可谓恰逢其时,高屋建瓴,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下的文艺创作具有深远意义。
习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作为文艺工作者,我感到倍受鼓舞。
我的父亲沈斌生前是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为传承、丰富、发展昆剧剧目做出了许多贡献,为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他的影响下,我也走上了昆剧之路,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同倚幽兰,携手梨园,可以说,在我们父子身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期,我正在执导“上海民盟戏曲界盟员致敬先贤”戏曲联唱活动。盟员们不怕苦不怕累,有的家里亲人生病,有的演出特别繁忙,还有的在外地出差,大家都挤出时间配合录制,展现出了他们对民盟的深厚感情。我们共同的希望就是,能够以声传情,以情化人,通过演绎传统戏曲学习前辈精神、凝聚奋进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作为派的基层干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总结和提升工作经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积极建言献策。在本职工作中,时刻牢记作品是立身之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而努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