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坂尚辉在文艺界代表委员的心目中,对什么才是理想中的“美丽中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爱美之心”是一致的。他们对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看来,中国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乡村能够保护下来,那也是我们中国最美丽的景象。
江西省剧协副主席龙红代表认为,美丽中国不仅是山美水美,更应该是人们心灵上的美丽。只有当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能感知到一种温暖和归属感,这个民族和国家才是最美丽的。
在我们的“美丽中国梦”里,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我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对称现象。
“文化建设不是装备硬件。我们现在有钱了,有人认为就要造一些大剧院、博物馆。但是,光建设硬件仍不能解决文化残缺的问题,关键是让人民大众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让整个民族提高文化素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表示。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沈伯俊则告诉记者:“美丽中国不仅应该是一种现实存在,更应该是一种心灵感受。否则,哪怕一个城市面子上改造得再富丽堂皇,这样的美丽也不真实。”
当城市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相似时,中华文化体系的保留未来将会在中国的农村。不过,当下,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乡村正遭受着侵蚀和破坏。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说,在很多地方,乡村的房屋完全建设成欧洲风格,走进去后还误以为到了国外,这样很没有文化自尊。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能够代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有意识地在农村保留下来。
龙红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上,虽然要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但通过努力我们最终还是能克服的,而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民众心灵上的荒芜。
“中国人目前对文化、对高雅艺术,甚至对读书的追求处于一个令人担忧的状况。当前,我们的社会风气有些浮躁。”赵丽宏认为,促进美丽中国文化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唤醒公众对优秀文化产品的追求。
“文化的本质作用是化育人心,给人提供成长的精神环境,让人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沈伯俊表示,当前我国存在过度强调文化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等弊病,很容易导致价值迷失和思想浮躁,这是不利于培育心灵美的,更加不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
“在当前文化国际化的情况下,世界希望看到的中国不是一个单薄的工业化国家,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文化强国。”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温海明认为,现在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继续回归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文化价值理念的培育上来。
在龙红看来,打造美丽中国,应更加注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勇领其先,用自己的言行和品行作出应有的贡献。
沈伯俊认为,建设美丽中国,重塑国人的美丽心灵,首先要在文化建设时回归文化的化育本质。教育者应言行合一,真诚地践行自己信奉的道理。同时,在文化建设上继续高扬理想主义。“这样的理想主义,不是假大空,不是言语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民族振兴的目标,为社会的真善美、为大众的幸福生活奋发努力。”
“很多人觉得世态炎凉,人心出了很大问题,单纯追求利益,丧失基本道德底线。一方面应实行严刑峻法,另一方面应在文化方面注重人道主义的发扬。”温海明表示,仁爱、关爱互助等在这个工业化时代里最容易被忽视和抛弃的传统价值理念不能丢。
此外,赵丽宏认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让每个人拥有公平、均衡的文化发展成果。“我们要在制度的设计上、在资金的运用上向最需要文化、最应该享受文化成果的群体,特别是倾斜。”
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多位文艺界代表委员也共同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应重视文化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所具备的作用,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以高水平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社会和谐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
:当文化灵魂被金钱填充时,文化就被玷污了。中国美,家乡美,少不了文化遗产美,不能保护文化遗产,谈不上建设美丽中国。
:中华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融中,日益彰显“海纳百川”的胸怀。我们应当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我们儿时对父母的第一声问候,来自于我们笔下汉字的无限优美,甚至来自于自己舌尖上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美妙感受。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使者,在实现人生理想、家庭愿景的同时,成就美丽中国梦。
:梁晓声说“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曾经几千年,我们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如今日渐退化。有知识没文化,有金钱没财富,这就是当下好多国人的写照。美丽中国,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