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大三清新靓女夏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就有“建成文化强国”,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国内外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宏伟奋斗目标,对实现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建议》提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综合国力包括能体现一个国家力量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文化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翼之一——一翼是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一翼是精神文化、意识形态层面的软实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经济基础谈文化发展就会脱离实际,就会成为违反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空谈。同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不应处于消极的、被动的适应地位,而应积极发挥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影响更加深远,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和色彩。美国好莱坞许多影片都是以未来、科幻、基因变异、个人英雄主义等为基本色调,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美国的文化特点,即作为一个历史并不久远的移民国家,缺乏统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但科技发达、思想活跃,崇尚“异想天开”;日本的许多文艺作品更多地反映“他界”观念、人“神”交集,这是神道教文化在文艺作品上的反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我国传统文化则主张“和”的精神,追求和谐、合作、和美,但同时又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我们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基于人类共同面对的自然、社会、政治环境现状,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一贯倡导的“和”的理念——希望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恃强凌弱,认为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应该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同时,我们又尊重文化多样性,主张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适应当今世界局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因而受到大多数国家的积极赞同和热烈响应。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是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强国,是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优越性的强国。这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根本属性、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技术、国防等方面实力,还包括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文化影响力等等文化软实力。如果只有经济实力,而没有与之配套的文化软实力,不仅发展样态畸形,而且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会受到很大局限,甚至难以从更深层面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和钦羡。可见,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文化建设,《建议》更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不仅具有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而且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文化”与“实力”之间加一个“软”字,表示衡量文化实力往往很难像经济实力那样通过具体的刚性数字来体现,不能简单地量化,是比较抽象的一种力量。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其在综合国力中的分量也并不“软”,对一个国家的国际评价和影响力也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民族凝聚力、道德感召力、舆论引导力、文化影响力以及文化符号的认同度、国际舞台上的民族辨识度等等,都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历史上的“欧风美雨”和如今的好莱坞文化、“韩流”等也警示我们,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要尽快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练就筋骨血脉全面强壮的体魄,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对文化高屋建瓴的阐释,为我们正确理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重要性,努力实现《建议》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指明了正确方向。
实现《建议》中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业”,着力在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下功夫。
文化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一切有关文化的事务都是文化事业;狭义上,文化事业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在文化领域从事研究创作精神产品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组织及其行为。而文化产业,则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距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多,制约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充分体现习提出的“四个方面”要求,搞好顶层设计,改革束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体制机制,明确发展重点,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彰显中国文化特色,更好地反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不仅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满足我国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迫切任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建议》提出的文化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我们要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无从谈起。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重大战略部署的深远意义,在发展、繁荣、创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顺应潮流,在体现国情和中华民族特性上下功夫,在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紧密结合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事业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简单化。要增强文化的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既需要我们有抓铁留痕的干劲,也需要我们具备“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的精神。我们相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全国人民锐意进取、不懈奋斗,《建议》提出的文化规划和远景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