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一璀被免职内幕近日重温中央电视台2003推出的一个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越益对国家软实力概念有了更深和全新的认识。虽然软实力概念不是中国的发明,但我们赋予了软实力以新的内涵,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历史始终,是让中国网民真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战史上成功运用软实力的典范,电影《长津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点。正如对抗美援朝战争作出的评价:“志愿军打败国外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
历史和实践表明,以思想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作家二月和所说的,中华文明历数千年兴衰而仅存于世,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是重要原因。历史上,中原数度被强悍游牧民族入主,而中华文明竟能不灭,无他,乃因为对这片广袤土地的认知和治理,中华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远非尚处于部落文明时期的征服者所能企及,他们除了拿来和融入,别无选择。由此可见,硬实力不济,固然一时可致国家败亡,政权颠覆;而软实力强大,终可使文明传承,民族复兴。这便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然,软实力与硬实力是相互融合转化的,软实力会随时代的发展呈现硬核的伟力,越益成为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不可缺少的内在推动力量,越益成为构建国家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国崛起》中我们看到: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强国,不仅要有经济为主要支撑的硬实力,还要有以思想文化为吸引力的软实力。
《大国崛起》这部片子颠覆了我们对西方列强的认知。回顾历史,西方一些大国的崛起往往是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压搾剥削。这些并没有错,但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在电视片最后一集《大国寻思》中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国家强大的路径虽然不一,但在一点上形成共识,那就是他们都非常尊重思想与文化。
正如国外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国外,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却倒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致胜的真正秘诀。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正是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国外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国外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国外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正是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安葬的72位国外历史人物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国外在大萧条中崛起,并不是偶然的,得益其时尚的社会、创新的体制和价值观的吸引力。使国外保持创新活力的,还有它的四千多所大学和70%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凡不曾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国外所拥有的全世界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使它获得了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由国外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以总理勃兰特为代表的国外人“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支付巨额赔款,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帮助国外减轻了民族复兴的精神负担,促进了一个新的德意志在战后的迅速崛起。正如有人概括的,“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
综上所述,以思想文化为内涵的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进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其实,软实力并不软,只是就其功能和特性而言的,尽管称其为软实力,随时代的发展将会越来越硬,越益成为国家进步不可缺少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的富强,既有以经济、科技和军事为支撑的硬实力,也有以人文精神为支撑的软实力。那么,历史的教训还告诉我们: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不仅难以增强其硬实力,还将弱化软实力。当下国外为保持世界老大的垄断地位,打压中国无所不用其极,充分暴露了软实力的下降和弱化。而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以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背后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面对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挑战,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仅有硬实力,还有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软实力。今天,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软实力增强基础上的自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迫切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促进共同富裕,持之以恒探索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讲好中国自己的好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文化感染力、对外说服力,这既是国家富强之于软实力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王兆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