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有信心和能力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2 21:01:11 | 【字体:小 大】 |
培基光笔国家的繁荣富强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主要包括两种力量: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方面的影响力、吸引力、说服力、感召力。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较量中,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
文化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维系软实力的灵魂。缺少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缺少文化包容的软实力是狭隘的,缺少文化创新的软实力则必然会逐渐僵化和萎缩。因此,从根本上看,软实力之所以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主要是由其中的文化软实力因素决定的。
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国防力量也令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尽管我们有些武器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是任何对手都不能怀疑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总之,我们的硬实力增长是很令人欣慰的。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怎么样呢?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民族精神不断提振,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是,同时必须看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实力相比,仍有较大落差。从国内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于网络媒体。从国际对比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已经平均超过10%,美国达到25%。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当中占43%,欧盟占了34%,整个亚太地区只有19%。在这19%当中,日本占了10%,澳大利亚占了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国家。中国的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图书杂志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明显不协调。当然,这个数据是较早时期的统计。但我想,即使是现在统计,这个比例也达不到8%。这说明,同我国的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是条短腿。这种状况若不尽快扭转,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使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由于硬实力是受软实力支配的,所以软实力的短腿最终必然会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旨在凝聚一批有志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专家学者,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升华出规律性的认识,为文化软实力学科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服务,为增强综合国力服务。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和《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后来,“软实力”这个概念越来越为各国政界和学界所接受,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专门术语。约瑟夫·奈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中,又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补充。“软实力”这个概念,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概括。它把以往我们说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文明、战略策略、作风形象、体制制度等的功能特点和地位作用,简洁、生动而准确地概括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概念。中国学者的创新在于,一是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二是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内涵进行了层次区隔。约瑟夫·奈把软实力平行地解释为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我们则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所以我们中心把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任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代以来,在反对列强侵略、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社会进步的伟大斗争中,哺育出勇敢无畏、忠诚报国的革命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长征中,升华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当,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进程中,以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构筑极富魅力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新长城,使中国真正成为文化软实力大国和强国。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