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c0133《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先后两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这便要求中国考古学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坐拥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七十年建都史。中国现代考古学新百年伊始,构建北京考古话语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短板,必须从多维度、全方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探索北京考古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北京全国文化中心软实力。
从理论维度看,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基础。构建北京考古话语体系,才有北京考古话语权,才能摆脱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北京考古话语体系是北京考古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主动权的表达形式,体现着北京考古在考古界的地位,也是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北京考古话语体系为弘扬北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着坚强支撑。
从历史维度看,一百年来,考古是北京人文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对北京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十年,北京考古更是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新百年,考古学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各种规律现象进行科学阐释和理论阐述,成为新时代北京考古话语体系建设需要完成的历史性课题。
尽管北京考古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理论不足、体系不强、普及不高、传播不广的缺陷,制约了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因此要建立北京考古话语体系,不断提升北京考古话语权的科学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
从未来维度看,北京考古话语体系,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在于加强考古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对外则提升北京考古在国内外学术界的话语能力。因此,构建北京考古话语体系,有利于讲好北京故事,提升北京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公信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北京。
习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因此北京考古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和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
话语体系是严密、科学、有逻辑性的概念范畴的表达体系。考古学是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的学科,有独立的方法论。要用考古独有的方法开展北京实践,并以实践凝练理论,从而构建北京特色的考古话语体系。
考古的本质是复原人类历史。所以北京考古话语体系的概念边界是北京物质文化,核心是人、城市、首都这些北京历史进程中重大的标志性要素,脉络是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
构建北京考古话语体系的决定因素,是要真正构建起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核心理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话语的脚下是资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总结、提炼、升华出一系列代表北京考古的核心理论。
话语只有通过通识性、通约性的表达,人们才能听得懂、易接纳、去认同。要把专业术语和研究成果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枯燥的“理论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审美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直观的生活逻辑,从中挖掘和提取出好的话语表述方式。
新时代北京考古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当根据北京考古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立足北京实践、致力话语原创、坚持守正创新、突出赓续发展,培育多元参与的传播主体,打造丰富多样的传播内容,建设创新融合的传播方式。北京考古话语体系中特色和基本内涵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北京考古延伸了历史轴线。没有科学考古之前,北京历史的起点只是见于《史记》中三千年前的“封召公奭于燕”。而目前知道,北京是中国最早出现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比如北京猿人在五十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一万年前,东胡林的先人就种植粟,农业起源国内最早之一。五千年前,雪山、镇江营等遗址的文明成就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繁星。
上宅、琉璃河等遗址的文化因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金、元、清少数民族政权均选择定都北京,从而凸显了北京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纽带作用。考古发现印证或补充了文献中记载的历史信息,再一次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了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
北京猿人走出洞穴,走向平原。北京从三千年前西周封国的都城,经历了汉代郡县,成为北方帝国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此后唐代北京是边疆军事重镇,金代后一直作为首都。考古揭示了北京从山前聚落、到边境城市、最终发展为大国首都的历程。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考古是实证北京地方史、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重要体现。
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上宅、雪山等考古发现就表明北京与北方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往。西晋时期以后,出土文物反映交往范围扩大到东北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等众多地区。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考古发现表明了北京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舞台,展示了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传递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及其创造力,证明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延续数千年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的过程及北京作出的积极贡献。
构建新时代北京考古话语体系,让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切实活起来,这不仅是应对当下国际环境的文化自信表现,以文化资源振奋民族精神,宣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更是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中,以文化基因体现大国的历史厚重和时代担当,为促进世界和平、传递文明友谊提供北京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