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花小姐奇遇记3关于今年千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的问题,腾讯原子智库昨天对线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从职业教育角度对就业难进行了讨论。《熊丙奇:解决毕业生就业难,中国90%的大学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文章发表后,引发热议。
在这个角度之外,更宏观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同时,恰恰还面临着人口下降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就业难与劳动力短缺因何同时发生?腾讯原子智库对话了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
苏剑首先表示,今年中国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基本是板上钉钉了”。而农民工短缺和大学生过剩同时出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调整的速度跟不上,或者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速度”。
原子智库: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口净增长48万,双双创下1949年以来新低。为应对日益加重的人口问题,2021年5月,开始实施三孩政策。大半年过去,有报道称,对于三孩生育政策,民间反应并不积极,您认为三孩政策什么时候才能有成效?
苏剑:如果没有其他措施的话,三孩政策基本就无效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愿意生孩子的?现在生养孩子的成本那么高,大家的生活压力那么大,有几个年轻人养得起?同时,现在年轻人特别追求自己个人生活品质,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觉得生一个孩子已经够了,甚至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想生孩子。还想让他们生三个?开啥玩笑呢?
原子智库:如果二孩、三孩政策一直不见成效,去年全国人口净增长只有48万,那么2022年、2023年会不会出现负增长?
按照官方数据,现在每年育龄妇女数减少400万左右,这意味着一胎数量也要减少一、两百万。二胎生育数和三胎生育数其实和以前相比也会下降,今年出生人数会比去年减少200万左右,实际上去年比前年就减少了160万,当然这是官方数字。按照我们的测算2018年人口就开始负增长了。
去年人口净增长是48万,如果出生人口减少一、两百万,因为老龄化,死亡数一般情况下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结果就是今年会出现人口负增长,基本是板上钉钉了,没什么悬念。
苏剑:凡是能想到的方法其实大家都已经说出来了。这事已经讨论了好几年,从全面放开二胎开始一直在讨论,谁还能想到新的办法呢?
无非就是几条途径:一个是提高收益,一个是降低成本,一个是优化生儿育女的环境,降低女性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让一个女性生个孩子,结果在职场上受到的影响比较大,怎么去补偿?这是个问题。
在欧洲、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孩子的补贴非常大,一个家庭只要生3、4个孩子,一家子人基本上不用工作也可以生活的很好。中国能做到这点吗?即使补贴这么大,欧洲那些国家生育率还一直上不去呢。所以,鼓励生育难度实在太大,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关键是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后,要改过来很难,非常难。如果不补贴的话,生育会更低。欧洲这些国家算是用这个方法稳住了生育率,否则的话更麻烦。
苏剑:最新的就是降成本,因为提收益很难,中央政府不一定愿意拿出那么多钱,那么可以降成本。降成本就是把医疗、教育、住房、养老这几个问题解决好,降低家庭生育成本。比如说教育,对城市家庭来说,这是育儿费用中最大的一块。
这部分成本要降下来,不是基础教育的问题,而是高等教育体制要改革。因为高等教育风向标在,虽然通过行政手段清理整顿了教培行业,但是并没有解决高考这个问题,高考还是要按成绩来划线,学习不好的孩子不补课咋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也就是说,要从教育方面降低育儿成本,根本上需要从高等教育体制开始改革,但一时半会儿很难。
“双减”之后,对于那些还能负担得起“一对一”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他们的负担更重了。更贵的结果就是一波人整个被淘汰,上不起教培课,那就只好躺平。
只要还有人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孩子的补课,结果就是会形成一个两极分化的格局。也就是说,“双减”政策把教培行业整顿了,其实最受伤的是中间群体。
原子智库:您觉得现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出生率问题,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是进行降生育成本方面的各种改革,还是去调整大家的生育观念?
苏剑:主要原因还是观念变了。观念一旦形成,再改过来太难了。除非是你能给他一个非常大的正向的经济方面的刺激。二战时期德国为了鼓励生育,推出了很多政策,首先是鼓励年轻人结婚。结婚的话可以贷款买房子,每生一个孩子,国家帮着还四分之一的贷款,如果一共生到四个孩子,房子基本就白给你了。如果在中国,要是生四个孩子可以白得一套房子,我想年轻人会像疯了一样。
原子智库:现在还有一个解决人口问题的难点是结构性差异,很多中产阶层是不爱生的,但金字塔尖的人,或者较为贫困地区的人,生多少都是一样养。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苏剑:对,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这个现象在中国尤其明显。实际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样,印度、非洲这些国家出生率都很高;发达国家出生率都比较低,像欧洲、日本、美国等;中国大城市、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地方出生率也都比较低,穷的地方像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这些地方生育率就比较高。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也是一个趋势,最中间那个阶层的生育率比较低,因为他上不上,下不下的。上的话,有个孩子他希望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结果费用很高。没孩子的,他可以追求自己高品质的生活。最穷的人无所谓,生完了随便养着,也不需要给他提供更多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健康状况不太在意。
低收入国家都是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中国现在是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结果中国出现了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出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结构性的问题,这也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和日本、韩国这样同样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的国家相比,中国不同之处在于曾经有过计划生育政策,所以中国的结构性问题比人家更严重,来势比人家更凶猛。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结果导致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来的太早、太快,都来不及思考。
原子智库:您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出,由于出生率下降加之普职分流,未来18年后,一半的大学都得关门。这个看法里,人口下降因素和教育改革因素,各有多大的比例?
苏剑:去年中国总出生人数是1062万,今年出生人口大概率会降到1000万以下,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1000万以上,毕业生和新出生人口的数字基本相当。
18年后,今年出生的孩子即使都上大学,也仅仅跟现在的毕业生人数一样。这是由于人口减少带来的问题。
面对这个情况,即使没有普职分流,让老百姓自己选择,我估计能够上大学的人数顶多六、七百万。然后还有一个强制性的普职分流,按现在的比例是一半一半,到时候最多只剩下500万人有资格上高中。上高中的人里面,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考不上大学,或者就算考上也不一定愿意上。结果很明显,18年后按照目前的人口出生数和普职分流的安排,能够上大学的人数最多也就500万,而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是1000万,肯定18年后只有今天一半的招生规模。有些招不到生的学校就可以关门了。
在这个过程中,显然人口减少的作用更大一些。普职分流这个因素现在有,以后可以取消,也可以调整。
原子智库:在您看来,我国现在已经出现劳动力短缺了吗?劳动力短缺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
苏剑:劳动力短缺其实早就出现了,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一个现象叫做刘易斯拐点,即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平衡、到短缺这样一个过程。比如中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劳动力非常富裕,尤其是农村的富余劳动力非常多。那个时候经济开始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所以工资不上涨。然后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还是无穷大。最后终于有一天,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富余劳动力已经被吸收完毕。到这一个点时,经济再增长,劳动力需求也还会再增加,当富余劳动力已经被吸收完,再想雇佣劳动力,就得提高工资了。这个点就是所谓的刘易斯拐点。
从这儿开始,基本上就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就是在原来的工资水平下,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想要雇佣到更多的人就得提高工资。随着工资的提高,一方面愿意工作的人多了,比如以前的家庭妇女本来在家里带孩子,工资一提高她可能就出来打工了。提高工资,劳动力供给会增加。另一方面,工资高了,企业就不聘那么多人了,劳动力需求会减少,这个时候劳动力市场又重新达到均衡。
达到均衡之后,由于经济还在发展,劳动力需求还在增加,到了下一步,在原有的工资水平下,又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然后进一步提高工资。工资提高了,劳动力市场又达到均衡状态。这样一年一年反复下来,每年都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然后每年工资上涨又把劳动力短缺给消除掉。
2003年开始,中国就出现了这个现象。那一年之后中国出现了民工荒,就是每年春节后厂家发现招不到工人了,过了2-3个月,民工荒又没了。为什么?因为企业发现招不到人,就只好提高待遇,待遇一提高他们需要的劳动力减少了,同时劳动力供给增加了,这时达到新的均衡。
这就是劳动力短缺的表现。也就是说,劳动力短缺不是绝对的一个问题,是个相对的问题。在现有的工资水平下劳动力会短缺,然后工资一调整劳动力短缺就没了。
苏剑:经济学里判断劳动力短缺、过剩还是平衡,怎么判断?很简单,数数。现有的工资情况,数一下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再数一下有多少企业在招人,招多少岗位。如果岗位数和求职人数基本一致,那就认为是平衡的。
如果说岗位数多于劳动力人数,那就是劳动力短缺。反过来,如果说劳动人数多于岗位数,那是劳动力过剩。
那么怎么判断中国的劳动力总体的格局呢?每年据说农民工短缺人数达到上千万,但是大学生每年毕业人数才几个人?到去年才上到了一千万。换句话说,这么多大学生不可能都找不到工作吧?20%找不到工作那已经够多了。
以前每年劳动力方面,农民工缺少上千万,大学生毕业人数就六、七百万,从三、四百万到现在的一千万慢慢涨上来的,那你想一想,农民工短缺上千万,大学生失业人数就一、两百万。总体来说中国还是劳动力短缺的格局。
那么农民工短缺和大学生过剩,这个现象是怎么同时出现的?主要还是经济调整的速度跟不上,或者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速度。就是劳动力结构变了,以前农民工为主,现在慢慢变成大学生为主了,文化程度变高了。
劳动力文化程度变高了,这些大学生毕业了,但他可能不太愿意从事以前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问题是产业结构还是以农民工为主,结构性失业就出现了。
在这种情况下,意味着农民工的工资越来越高,而大学生的工资相对来说越来越低,二者的工资水平在拉近。等拉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作为年轻人来说,就是发展经济学里面刘易斯第二拐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小。这个时候,社会劳动力市场慢慢就可以整合了,学历差别慢慢开始混同,大家工资都差不多了。以前劳动力市场分割,农民工是农民工,大学生是大学生。
而且在很多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分不清楚或者在求职中大家都已经不在乎他本人是什么身份了。比如说快递行业,有7万硕士生在送外卖、送快递,那在这个市场,有两三百万从业人员,有些人是有文化的,有些人是没文化的。在这个市场上,有文化和没文化有多大区别?不就是开个车到处送吗?硕士在这个市场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
结果就出现了,也就是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刘易斯第二拐点了。但是好多人还没看清楚。就像2003年中国出现刘易斯拐点的时候,好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只看到了民工荒,没有看到中国劳动力市场或者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的劳动力短缺已经是一个长期的现实,接下来劳动力短缺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两个:劳动力减少、经济增长。
劳动力减少的原因当然很简单,就是人口问题。老龄化、少子化,二十多年前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现在的劳动力是二十年前出生的孩子,所以就出现了劳动力减少,在这方面,现在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然后劳动力短缺还在加剧,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规模大了、产量增加了,当然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短缺和失业率上升不能算是悖论。这里面一个是长期性的问题,一个是短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是长期性现象,只要经济在增长,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而劳动力供给是由于人口因素而不断减少,这是一个长期问题。
失业率上升是一个短期问题,就像一个人一样,小孩子从出生开始到长大,这个过程中体重应该说是增加的,但是不排除在某个月份、年份体重比以前减少。总体来说,最终还会长上来的。失业率上升是一个短期的问题,就是同样这么多劳动力,今年可能经济增速下滑了,劳动力需求可能会减少。但劳动力到底会不会短缺,最终还是会被工资的调整消除掉。
苏剑:就是短期的经济因素。比如本来一切正常,2008年突然出现了美国金融危机,失业率上升。2008年年初的时候,中国出现民工荒,但是到了年中尤其年底的时候,大量农民工却被迫返乡,这就是一个短期问题。到了2009年,中国采取了大量的刺激措施之后,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问题又解决了。这一轮劳动力短缺背景下的失业率上升,原因就在于经济的短期波动,偶然的或者一些其他意外因素导致的经济运行偏离其长期趋势的现象,反应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是失业率上升。
原子智库:如何理解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高学历群体就业难这一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苏剑:这个很简单,就是农民工开始短缺,比如说去年的产业结构下解决了去年的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到了今年,一方面由于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另一方面是出生率在减少,不仅仅是城镇出生率在减少,农村同样出生率在减少。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总数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工的群体总数在减少。但这时大学还在扩招。大学扩招了,实际上意味着能够作为农民工的群体进一步减少,就是双重挤压。
一方面,年轻人总量在减少,一方面是更多的人上大学了。问题是比如去年的产业结构是以去年的劳动力结构设计出来的,所以需要大量的农民工。但到了今年,农民工数量大幅度减少,而大学生供给又增加了,就会出现了背离的结局。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跟不上劳动力结构变化的速度。
其实,我一直是鼓吹高等教育要平民化的。就是你要那么多农民工干什么?国外的上大学标准很低,何苦把自己的孩子一个个逼成农民工呢?让他们上了大学,文化程度提高了,以后生产效率也会提高。他自己收入高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也提高了,对谁都好。何苦非要对高等教育招生限制那么多呢?扩招又咋了?
以后的就业,或者说工作,有越来越接触、需要智能化、信息化的趋势。一个劳动力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知识,以后怎么样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新的设备?
原子智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普及性的教育,不管学什么,之后可能都会有更多的方向,不像职业化的教育,只学这一块,如果没有了就失业了。
苏剑:这个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说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呢?原因就在这里。人这一生中,都需要很强的适应性,不能说到了40岁的时候下岗了,突然发现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新的生产技术什么都干不了。想想十多年前,中国40多岁的下岗女工惨不惨?
现在技术进步很快,现在会的工种,过上几年可能没有了,或者需要更先进的技术了,你跟不上去,人家就不要你了。我的观点是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文化知识背景,然后到未来这个工种不行了,还可以马上调整到另外一个工种去做别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