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喜剧电影大全2020年注定是非凡且难忘的一年,国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取得了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其中女性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年,北京《行动纲领》所确定的12个关切领域在不同层面得到审视和展望。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妇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促进妇女事业全面发展指出了方向。2020年,女学界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大事件,紧跟女性发展议题新动态,理论和实践成果层出不穷。《新女学》周刊搭对话平台、借学者妙笔,为性别研究与男女平等事业持续努力。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因抗疫而非同寻常的一年,也是女性发展史上的关键之年。妇女研究学者从公共健康伦理等角度建言疫情应对,关注疫情防控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总结妇女和妇联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观照女性应对生计困境与生涯发展。同时,也聚焦北京世妇会25周年和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
疫情暴发以后,《新女学》特邀专家从公共健康伦理、国际关系、科学精神、社会工作等角度建言疫情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公共健康伦理应对》提出,公共健康与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人们之间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关怀,彼此的爱是打赢这场战役的一宝。《同心共抗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面对传染病等全球问题,迫切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疫”需科学知识更需科学精神》提出,抗击疫情离不开科学指导,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应发扬科学精神。《社会工作:以专业方法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认为,社会工作是全社会共同应对疫情的跨专业力量,应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党和国家推动男女平等事业的重要战略。学界积极关注疫情防控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战“疫”期间,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获特殊关爱》认为,全国妇联、全总女职委、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发布建议、通知和倡议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关爱。《疫情防控中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提出,应对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将性别议题纳入决策主流的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和理论提升,为今后深化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提供参考。
广大妇女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妇联组织的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挖掘。《“四自”精神闪耀抗疫战场 巾帼作为汇聚澎湃力量》提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作为当代中国女性的精神象征和价值追求,在抗疫中得到了最充分、最生动、最完美的意涵诠释和实践验证。《社区疫情防控中妇联组织的作用与优势》认为,妇联组织积极引领服务联系妇女群众,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妇联的组织优势,为今后妇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带来启示。
重视基于性别身份的不同经验是女性应对特殊时期生计困境的必然出路。学者们持续观照女性应对生计困境与生涯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推进女性创业》提出,应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释放女性创业潜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女大学生就业环境与政策取向》认为,进一步推动女大学生就业,需努力实现国家政策拉动就业和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相结合。《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空姐职业的危与机》提出,各部门应采取综合措施,在保障空姐安全服务的同时降低疫情期间的负面影响。
北京世妇会及其通过的《北京宣言》《行动纲领》指引着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依循性别平等发展方向,中国各领域涌现出一批矢志于性别平等的探路者。2015年,《新女学》曾推出“纪念北京+20·20年20人”专题,采访20位在性别平等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的前行者。今年《新女学》推出《坚守学人初心,为倡扬北京世妇会精神慎思笃行——纪念“北京+25”访谈录》专题,接续记录部分性别平等探路者近五年的经历和心声,以其奋斗之姿展现中国性别平等事业推进的新侧面;继续倡扬北京世妇会精神,以期推动中国妇女运动和全球妇女事业加速度发展。
2015年9月,中国和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全球妇女峰会。峰会5周年之际,《新女学》刊发的《全球妇女峰会五年:中国妇女发展进程》认为,五年来,中国恪守承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国际文件和公约,加速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开创了中国特色妇女发展新格局。北京世妇会是妇女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2015年全球妇女峰会成为促进妇女发展新的重要里程碑。《将北京世妇会和全球妇女峰会精神融入减贫中国方案》提出,弘扬北京世妇会和全球妇女峰会精神,就是要落实两个里程碑大会的文件精神。
10月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妇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女性学发展的重要指南》一文,强调习主席的讲话是一个在新形势下理解妇女地位的纲领性文件,指出了促进妇女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倡导举起习主席重要讲话的精神旗帜,用更有品质的研究成果,服务于新时代的男女平等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
推进性别平等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扎实的行动,以科学调查探查女性发展动态、以专业视角建言妇儿权益保护是性别研究者的优秀品质。《新女学》所刊文章既有深入一线的鲜活调查,又有高屋建瓴的专业政策解读,以此助力性别平等行动。
农村问题一直是政策关注的焦点;农村女性在支持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人口再生产等各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注农村女性发展意义重大。
《多举措赋权多渠道保障 推动农村妇女生计发展》从性别视角解读中央一号文件,认为相应举措将改善农村妇女生计发展福利,还应进一步落实社会性别平等的支持性政策。《弥合家庭离散: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治理之道》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不同步导致了农村留守家庭离散化,使得留守妇女生计脆弱性问题凸显。《践行村民自治 依法确认女性集体成员资格》通过云南省华宁县城关社区通过新的《居民公约》依法确认女性集体成员资格的案例,为农村女性集体成员资格确认提供参照。《农村家庭养老代际支持性别差异探析》关注“女儿养老”现象,发现女儿承担“情分”和“良心”压力,其赡养义务多以非正式的方式建构。
儿童权益保护牵动千家万户,当下我国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儿童权益保护政策体系,对于具体实施中的细节问题,专家们提供了独到的观点。
2020年是《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收官之年,《儿童权益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回顾与展望》对我国儿童权益保护体系建设进行回顾,认为保护儿童权益需要落实和加强监护人责任,相关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合力是推进儿童权益保护的另一要点。《“十四五”时期全面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之思考》强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和《“十四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起草和制定中应体现儿童优先原则。《强制报告制度:激活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关注《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认为《意见》中针对侵害未成年人行为的强制报告义务是对反家庭暴力法中相关条款的扩大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家庭领域中面临生育压力、养老压力、离婚率上升等挑战,迫切需要社会政策支持;对家庭领域中所涌现的新的家庭关系与组织形式也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应对“离婚冷静期”入法 提升妇联组织化解家事纠纷能力》认为“离婚冷静期”入法实施后,具备家庭工作优势的妇联组织必将承担更为重大的使命责任。《完善生育保障制度体系 保护孕产妇权益》从生育保险、生育福利和生育救助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生育保障制度的建设情况,并提出建议。《“全面两孩”政策下祖母的“上岗”与“告别”》基于对广州市祖母隔代照料家庭的实证调查,提出“祖母”参与照料孙辈,为家庭和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的付出应当得到社会承认。
反暴力,特别是反对针对妇女和儿童的暴力是保护妇女儿童人身安全的基本要义,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议题,其中反对家暴和性暴力是两个重要内容。
《反家暴:疫情下的全球困局 推进中的本土创新》认为,反家暴是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重要努力方向,对家暴受害人的司法保护进一步推进,地方性立法有所创新,全社会反家暴理念不断提升,但仍需进一步推进完善。《防治性暴力的积极进展、主要关切与完善策略》提出,近年来我国对强奸等性暴力刑事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和惩治,特别是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止性骚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消除性暴力除了法治层面的努力,也要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文化障碍,增强被害者权能。
2020年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5周年。《新女学》和学者重点观察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性别平等相关指标新进展,编译一系列国际权威报告;并继续聚焦性别平等国际会议,推介世界著名女艺术家女建筑师作品。
今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与妇女署发布了《2019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2019年性别概览》。《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性别平等相关指标新进展》在总结“2030议程”最新落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促进妇女参政、妇女经济赋权和消除基于性别的暴力三方面数据对比分析,以期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领域的成绩及问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阐明了妇女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基本作用。《农村妇女: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提出,尽管农村妇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落后于农村男子和城市妇女,受贫穷及社会排斥等负面影响。“联合国家庭农业十年(2019-2028)”倡议及全球行动计划,针对农村妇女面临的问题提出基本倡议举措,并确定了三个优先领域。
在教育领域中实现性别平等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四的重要内容。《二十五年,全球中小学教育性别平等进程》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她的教育我们的未来——教育性别平等最新事实》报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发布《女孩的新时代——25年进展回顾》报告,呈现了中小学阶段教育性别平等的重要进展与挑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9是“建设有韧性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性别统计数据: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工业化的利器》解读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性别维度》报告,特别强调了性别统计数据对促进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及推动创新的意义,并提出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鉴于流行性传染病防治应重视性别差异,《新女学》2月编译了世卫组织发布的《在流行性传染病防治中强调性别和社会性别》报告。9月,编译联合国妇女署和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从见解到行动:新冠疫情暴发后呈现的性别平等问题》报告,从极端贫困、工作、健康、无酬照料、针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五个方面呈现新冠疫情对妇女和女童的影响,并提出女性视角和女性领导力对实现公正的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大流行凸显加强全球卫生人力建设的迫切需要,4月,《新女学》编译世卫组织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布的《2020年世界护理状况》报告,强调护理仍是一个高度性别化的职业,工作场所也存在相关偏见;呼吁加强护理人员的领导力,并教育未来的护理人员。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之际,编译了联合国妇女署发布《世界妇女的进步:变化世界的家庭(2019~2020)》报告。该报告评估了家庭生活转变趋势及其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的影响,并提出一份全面议程,以确保所有妇女和女童在家庭中都能享受平等权利。
3月9日,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64届会议在联合国总部举行。《新女学》作者现场参会报道,会议通过了一项政治宣言。各国领导人承诺加大力度全面执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会上还发布关于“北京+25”的妇女运动的立场文件,呼吁各国政府在《行动纲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指引下,进一步消除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结构性障碍。
7月,“妇女为所有人而崛起”圆桌会议举办,《妇女领袖:在大流行病应对过程中塑造领导力》讨论全球危机时期的妇女问题,希望妇女以平等的人数和平等的伙伴关系发挥领导作用。
10月,联合国安理会举行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的公开会。《反击倒退,着眼于更好地执行》提出,2000年安理会通过关于妇女、和平与安全的第1325号决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这次20周年纪念活动,鼓舞人们更坚定地推进妇女参与和平进程各阶段行动。
近年来,性别理论不断丰富,性别研究本土化进程逐步推进。女性话语表达空间不断扩充,性别文化传播生态也呈现出新特点。学界关注性别理论发展,也以锐利视角探讨性别文化传播生态。
2020年是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5周年。25年来,性别研究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女性学学科发展已渐成规模,但围绕女性学学科的学科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问题的争议一直存在,《新女学》特推出“女性学学科建设再思考”专题讨论回应上述关切。
《女性学的学科界定与学科启示》明确,女性学是关于女性的科学,是研究女性作为人的存在本质、生存与发展的性别规律以及两性关系中的地位演进的学科。《妇女研究学科命名应具发展视角和全球视角》主张,从“发展”的视角和“全球”的视角来审视学科名称。《妇女/性别研究的内在机理与学科发展》认为,女性学的研究对象以“妇女”或“女性”为主体,但应落脚于整个“性别人”的解放。《女性学学科建设的视野、方法与人才培养》认为,促进女性学学科发展要加强女性学专业人才培养;《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提出,可利用交叉学科壮大女性学分支学科,为女性学进入学科行政建制扫清障碍,做好充分准备。《女性学学科建设要体现中国特色》提出,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决定了女性学学科要充分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探索和坚守女性学学科建设的中国路径》强调,与妇女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是我国女性学稳步发展的基石。《女性学发展的四大动力与未来愿景》在回顾和展望女性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制度优越性的中国国家行动是女性学学科发展的时代动力,女性学的未来在中国。
当下,中国家庭关系、性别关系领域呈现出新特点,性别理论发展的分支学科和分支领域也在不断扩充和建设。
《转型期城市家庭亲权回归与孝道再造》认为转型期中国家庭身处多元而矛盾的压力系统中,城市中产家庭在亲密实践机制下,亲权和孝道传统得以再造。《变迁村庄中的闲暇、性别和权力》探讨不同代际的男女在劳动、闲暇上的变迁与延续,及其中所展现的权力关系及性别含义。《转型期城市青年非婚同居的多元特征与变迁机制》发现,城市青年同居实践的内部形态呈现多元复杂的特征,隐含着中国家庭现代性变革的复杂路径。《“娘家”研究:从“沉默”到“显现”》梳理认为,学界对娘家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沉默”到“显现”的转变历程。《性别与体育谱系学研究的缘起与启示》提出,随着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大规模上升,性别与体育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领域应运而生。
当前,性别议题成为文化传播的热点议题。对性别文化传播生态的反思反映了性别研究者的文化自觉。
《融媒体时代的性别议题与提升国际话语权》关注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新格局中的性别叙事,认为需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在性别议题的媒体表达中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反思社交媒体商业化下的传统性别观返流》发现社交媒体具有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平台的特征,既表现出社交媒体对先进性别文化的推动作用,也存在善意型性别歧视大行其道、性别区隔明显等现象。《范式转型:当前女性主义影视剧创作思考》认为,传统影视作品中概念化、类型化的叙事范式已难以有效承担讲述当前社会语境中女性故事的文化责任,叙事范式转型成为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
融媒体背景下,流行文化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常能激起公众共鸣,批判性思考舆论热点成为研究者的一大关切。
《性别平等主旋律与多声部的复合交响》聚焦2019年度热点性别事件舆情,认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为妇女儿童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仍需在厘清性别权力结构的基础上提升政策制度的性别敏感。《警惕“酒文化”中潜藏的就业性别歧视》提出,“酒文化”体现着权力在场的命令服从关系,公司要求女员工有酒量构成了间接性别歧视。《搏击的女性:徘徊在“力量”与“美”之间》认为女性搏击者依然面临着不平等的外部规制,不断徘徊在“力量”与“美”之间。《“爹味”背后:爱说教的男性与不甘沉默的女性》认为“爹味”一词的流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对传统男性气质的反抗。《男性美妆博主盛行的性别思考》认为男性美妆博主现象体现着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也包含着“过度的性别表演问题”。《“招娣”改名:女性身份的寻找与确证》提出“招娣”是重男轻女认知的具象表达,“招娣”勇敢改名,值得掌声。
回顾2020,性别研究学者发扬笃思明辨的风格,扎根性别平等实践、跟进性别研究前沿,在研究议题的厚度、深度、广度、锐度等方面着力,贡献了一系列具有性别平等情怀与求真务实态度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学术盛宴。2021年,《新女学》周刊将持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出更有思想力、更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