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影修真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分支,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理应归属教育学范畴当中,校园足球是通过足球这一运动手段实现增进全体学生身体健康、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足球人才,进行科学训练和比赛来提高部分青少年的足球竞技水平。但在校园足球政策执行过程中,易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学校为应对“政治任务”组建校足球运动队来参加比赛、取得名次、完成指标,将校园足球做成面子工程和表演项目,而没有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
如果无视学生发展需要以及体育教育的本质规律,没有进行相应的足球教学改革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使校园足球的教学趋向形式化,很难实现校园足球惠及全体学生健康的本质初衷。而校足球运动队由于缺乏专业足球教师,使其运动水平较为业余、竞技能力难以提高。目前,校园足球活动多由学校现任体育教师承担教学与训练任务,由于其未进行专业足球教学培训以及缺乏训练比赛经验,难以保障足球训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因此,当前校园足球陷入了发展瓶颈,足球教学不受重视、足球训练又不专业,既不能实现增强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也不能达到培养足球人才的高度。
体育与教育的体制性障碍,导致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员升学、转学以及就业难上加难。五大青训体系之间断层、断裂问题严重,并没有组成完整的足球青训生态系统。校园普及型人才培养体系与体育青训体系、社会足球青训体系与职业青训体系、校园普及型人才培养体系与职业青训体系等体系之间都还没有融会贯通,仍然各自为政,没有衔接口,更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转机制。各体系结构、各要素边界、定位和目标体系仍未明确,各责任主体都过分强调自身培养体系,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缺少必要的协调,没有形成生态型可持续性布局。
立校园足球基本概念是为了把握校园足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中必须理清基本概念与其本质和规律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剖析可以借助哲学有关概念、本质和规律关系的原理。“科学概念的内容即是人们对于特定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是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元和形式”,换言之,科学地阐述一个事物的概念就等于道出了事物的本质,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本质阐述的是事物中常在不变的形体;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某事物区别它事物的基本特质。
概念要对事物诸多本质属性加以逻辑重组和必要的修饰,概念并不等同于本质,但建立一个事物的概念必须经过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过程。校园足球基本概念与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阐述校园足球是什么,后者阐述校园足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属性,两者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可见,认识校园足球本质的意义之一是建立概念及判断概念正确与否,确定了科学概念也就把握了校园足球的本质,也就澄清了校园足球理论的逻辑起点。
2014年我国民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百分比为33.9%。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6~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94.6%都能够进行每周一次的体育锻炼,这一数据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每周锻炼10次以上的人群中6~9岁占30.5%,而16~19岁的人群仅占17.0%。”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众的体育参与程度与质量并不高,6~19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这背后实际上暴露出的就是课业压力对体育参与状况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这一定是影响在校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原因之一。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率呈现低龄化倾向,相比2005年的数据我国19~22岁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一直以来,快速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力争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以世界杯、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赛场取得优异竞赛成绩,都是上至国家高层领导,下至普通民众共同的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几代足球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尝试,从对巴西、拉美、德国等多种技战术风格的学习到组队集体留洋,再到实施职业化改革,虽然也取得过一定成绩,但是与社会预期仍然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从大众最为关注的竞赛成绩或者说奥运会、世界杯出线等硬性指标来评价)。
尤其是当曾经被寄予厚望的职业化改革陷入困局,以及中国足球似乎已经找不到出路之时,全社会又将希望寄托在校园足球上,希望校园足球能够肩负起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推动中国足球快速发展。校园足球短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则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其所寄予的厚望。然而笔者以为,就现实情况而言,将“发展中国足球”这样一个重任压在刚刚起步且各种资源还极度短缺的校园足球身上,并非明智之举,甚至还会影响校园足球的健康发展。
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推进,对基层教练员的需求必定急剧增大,培养优秀基层足球师资将成为迫切任务,一些城市虽已开始举办基层教练员培训班,但往往培训周期过短,效果不佳。如在中国足协注册的C级教练员只有3000多人,且都是靠10天左右的“速成班”,有的城市仅用一周时间办D级教练员培训班。教学员要在如此短时间内去掌握青少年足球人才识别、早期教学训练、足球兴趣激发、足球文化弘扬,足球意识挖掘、足球战术理念生成等培养技巧及解决一些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难题,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秘书长李连江表示:人大附中建立了海淀区中小学足球师资培训中心,但是培训后发现效果一般,如果教师不进行反复学习且没有基本专项能力,仅靠几天的短期培训,很难胜任足球指导教师。四川全兴余东风、国安主帅金志扬等著名教练已多年服务校园足球发展工作,访谈中他们指出:很多基层足球教练数量严重不足,且基本都是由其它专项体育老师兼任,根本就不会踢球。调研中发现:以校园足球开展得比较好的上海市为例,一般每个学校都要外聘几名兼职足球教练,每个月有20天左右到学校指导学生踢球,每个月收入仅2000元左右,因此想要吸引专业足球教练到学校工作必然要解决好“人事编制”与“薪酬”2个关键问题。
新“校园足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激情,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性格。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新“校园足球”却遇到了一些新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踢球出路困境。顶层设计没有完善升学机制,学校和体校培养机制差异,俱乐部、体校、学校壁垒无法突破。目前对新“校园足球”中出现的踢球出路问题仍停留在讨论和观望之中,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中应明确踢球的升学机制。家长在低年级都乐于让孩子去练习足球,其目的主要是出于锻炼身体,但一到高年级,由于学业压力,部分家长停止了小孩的足球练习,取而代之的是校外学科培优。其次,学校和体校培养体系的差异,导致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奇特的现象,如优秀的青少年儿童足球运动员并不在学校,而在体校;体校着重发展技能,忽视文化课程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