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纵横刘雪华,女,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蚌埠市火车站退休职工,现为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个体经营户。
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个体经营户刘雪华,是一名退休职工,一直以来,母亲“存善心、行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家风家教深深影响着她,她照料非亲非故老人30余年,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今73岁的她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人间温暖。
2015年,刘雪华获得“南翔光彩人”,2017年入选“安徽好人”,202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在刘雪华的熏染下,他的儿子刘洋,也热心做公益,早在2010年,刘雪华的儿子刘洋也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年过七旬,你在做什么?是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是在公园遛弯?是和三五老友喝茶话人生,还是在锻炼养生。
提起刘雪华的公益之路,离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她的母亲杨世珍,刘雪华家中兄弟姊妹十个,家中经济条件也有限,连最基本温饱都是问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仍一直教导她要“存善心、行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也深深的影响着刘雪华,几十年间刘雪华也一直秉持这条做人的准则。
1968年,十八岁的刘雪华下放至灵璧县工作,7年孤苦无依的农村生活,让她更深刻的理解到生活的不易和心酸,1975年,刘雪华抽调到蚌埠市火车站上班,生活稍稍有了些改善,看到别人有困难,刘雪华就忍不住去帮一把。
一次偶然机会,刘雪华结识了一位40多岁的妇女何金英,何金英无儿无女,一个人生活孤独无依,靠打零工为生,刘雪华时常带着儿子一起去照顾她。一来二去,两家处成了亲人。何金英体弱多病,刘雪华毅然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责任。虽然自家生活也不宽裕,但每次发工资时,刘雪华都会拿出一部分接济何金英。刘雪华的行为,儿子刘洋也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2001年,21岁的刘洋退伍回到家中,从刘雪华手中接过了照顾何金英的接力棒,除了一日三餐,为了逗老人开心,闲暇之余,刘洋还开车带着何金英到蚌埠市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等景点到处逛逛,看看城市的变化。
直到年近九旬的何金英去世,刘雪华和刘洋作为亲人送别老人最后一程,为这段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温情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退休后,刘雪华便和老伴在二马路做点小生意,2004年,她们从二马路搬迁至光彩大市场,因为诚信经营和助人为乐的好口碑,刘雪华被推选为市场鞋帽行业的副会长。
天下一家,守望相助,是中华儿女浇铸民族凝聚力的源泉。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跟地震波一起迅速传送的,是来自全国人的拳拳爱心。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刘雪华心急如焚,立刻拿出自己手中能拿出的所有周转资金,带领部分商户在光彩大市场开展募捐活动,不到一天时间,就募集善款6余万,刘雪华和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后,将大家对灾区人民爱心和支持送往汶川,帮助那里的人们尽快脱离险境,重建家园。
就是因为这样的热心肠,让大市场许多人都知道了刘雪华,有的人亲切的称她为“刘大姐”,也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求助。2014年冬天,曹老集杜郢村村民陈金山夫妇双双罹患重病,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大儿子患了脑瘫,全家人靠着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日子过的很是不易,刘雪华本和他们素昧平生,得知陈金山一家的悲惨遭遇后,刘雪华生了恻隐之心,走进陈金山家时,刘雪华哭了,屋内一贫如洗,家里除了药还是药,从那天起,刘雪华每过一阵子就去看望陈金山一家,为他们添置些衣物,粮油,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为了更好的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刘雪华还发动周围的人为陈金山捐款捐物,她每天在光彩大市场鞋帽区对商户挨个进行募捐,有些人不理解,甚至质疑她的动机,刘雪华只有一一解释,来打消别人的顾虑,最后,刘雪华将募集的七千多元钱,给陈金山送去,陈金山一家也是感动不已。
2010年的一天,中国好人李玉兰的丈夫病重,得知这一消息后,刘雪华二话不说,立刻联系家人,带上儿子、孙女一起赶到医院,送去了当天手中所有的现金、营业款等共计3600元。其实这也是刘雪华第一次和李玉兰见面,平时只是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知道李玉兰的事迹,但是听说李玉兰遇到了困境,刘雪华就情不自禁的想要帮助她。李玉兰是中国好人,好人传递温暖,好人同时也需温暖。
2023年1月24日夜里,光彩大市场3区的一栋4层门面突发起火,这场大火,烧光了店里两千多个品种的货物,包括五金、电工电料、电动手动工具、各类劳保用品,总价值240多万元,店主李庆兰一家奋斗多年的财产一夜全无,失火后,李庆兰和家人情绪低落,几乎每天以泪洗面。过了两三天,一个陌生的号码给李庆兰打电话,电话那头称要给李庆兰提供免费的门面房,让李庆兰抽时间去她那里拿钥匙。起初李庆兰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通过多次沟通,李庆兰才知道,原来给自己打电话的人是同在光彩大市场内做生意的刘雪华。约好时间后,李庆兰的丈夫从刘雪华那里拿到了门面房的钥匙。
5月17日,李庆兰的新店重新开业,在开业之前,为了表示感谢,李庆兰特意拿出1万元钱,当做这几个月的房租送给李雪华,双方反复拉扯,既然当初说了门面房免费给李庆兰使用,这钱就不能要,信守承诺的刘雪华还是婉拒了1万元钱,刘雪华高风亮节的行为让李庆兰十分感动,当时李庆兰家的老人也在现场,紧紧拉住刘雪华的双手连声道谢。
这些年,刘雪华还先后为孝仪小学、五河十里城小学、怀远朱村小学、怀远龙亢小学、高新区团结小学等学校,捐赠价值近3万元的电脑、文化体育用品等。
同时刘雪华积极关心关爱孤残儿童,2021年新年伊始,为蚌埠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捐赠价值4000余元帽子、围巾、水果以及牛奶、饼干、面包等食品,为孤残儿童送去新年礼物。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城市静默,正在家中的李雪华收到儿子刘洋发来的疫情防控的图片,点开图片后,刘雪华便在家中坐不住了,她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刘雪华主动来到社区报名要求参加抗疫志愿者队伍,社区工作人员劝她说,“您年纪大了,在家就是支持我们工作”。可是刘雪华不甘心,就用手机微信联系左邻右舍和亲人朋友参加志愿者队伍。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了,刘雪华“如愿”穿上红马甲,当上了志愿者,那段时间,家人给刘雪华起了一个绰号,叫做“三岗倒”。每天一大早,老伴刘守华便骑着三轮车带着刘雪华来到光彩大市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张贴健康码,宣传防疫政策,忙活完了,临近中午便赶往阳光水岸小区当志愿者,帮助小区居民做好酒精消毒,扫码核验,到了晚上,刘雪华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江北花园,手拿“小喇叭”、身披“红马甲”,做“党群宣传巡防队”志愿者。
在抗击疫情中,刘雪华还购置了60箱方便面,50余件矿泉水,600余个口罩、10斤酒精和消毒液等物资捐赠给一线抗疫的社区。刘雪华看到在抗击疫情中辛苦疲惫的社区人员和志愿者,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坚守疫情防控岗位,不顾上一日三餐时,心中十分不忍,为了让工作人员吃上热乎乎的饭,她经常在家亲手给工作人员做好热腾腾的汤圆和饭菜,送到社区工作人员岗位上,她的举动让人胃暖心更暖。
在2022年7月蚌埠市开始全员做核查采样时,她又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在她的感召下,许多经营户和企业单位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刘雪华参加31轮的核酸检测,每次都第一个到岗,结束时最后一个离岗。
抗击疫情近三年的时间,1000余个日日夜夜,刘雪华始终坚守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员的初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年刘雪华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我们见到刘雪华时,正值初秋,早晚有些凉,刘雪华身上的外套洗的有些发旧,她笑笑说这件外套28块钱买的,已经穿了十几年了,这些年刘雪华和老伴的衣服是穿了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始终舍不得扔,因为年轻时刘雪华下放农村呆过几年,知道农民种粮的不易,每每外出就餐,刘雪华肯定会将剩下的饭菜打包,用实际行动践行“光盘”。
2013年,国家推行光盘行动时,有的人对刘雪华的行为不理解,渐渐的周围的朋友也开始支持刘雪华,加入到了打包的队伍中来。身教大于言传,刘雪华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记得在刘雪华小孙女十几岁的时候,毛衣破了一个洞,小孙女拒绝了家人给她买件新毛衣的要求,小孙女却和刘雪华说:“奶奶你帮我补一补,我还能穿”。
多年来,刘雪华的一言一行,也影响到了儿子刘洋,不仅仅是照顾何金英,刘洋还用实际行动帮助其他困难群众,先后为孤残儿童和生活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为边远学校送去课外书籍,为贫困的学生送去生活费以及学习用具,累计捐助达10余万元。早在2010年,30岁的刘洋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刘雪华还经常来到社区,街道,学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来教育和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
做一件善事容易,这么多年坚持做善事很难,这些年,刘雪华帮助过多少人,连她自己也数不清,听到别人有困难,她就想救个急,有的连个名字都未必叫的上来,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便会有刘雪华的身影。
“赠人玫瑰,手游余香”,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刘雪华感受到最多的便是快乐。
其实,刘雪华家境并不富裕,伴随着电商的发展,实体生意并不好做,刘雪华夫妻两经营的鞋类批发,除了一些老客户外,几乎没有新客,老伴刘守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治疗,她平日里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钱,用来做公益。
有的时候刘雪华也会受到质疑,不知道她图的啥,可是她并不在意,就这样一日复一日的坚持了下来,这些年刘雪华还获得“南翔光彩人”,“安徽好人”,“优秀员”,“蚌埠新闻人物”,“中国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家中的锦旗,荣誉证书也堆积如山。
培根说,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德性。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心是可以传递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普通市民刘雪华无私伸出了援手,做出了榜样。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一定拥有强大的价值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会为道德增分加码,会凝聚更多爱心,召唤更多奉献,相信只要传递善心善行,社会上的友爱互助就能成为良性循环,我们的生活就会温情涌流,更加美好!
刘雪华,女,195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蚌埠市火车站退休职工,现为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个体经营户。
蚌埠市蚌山区光彩大市场个体经营户刘雪华,是一名退休职工,一直以来,母亲“存善心、行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家风家教深深影响着她,她照料非亲非故老人30余年,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今73岁的她数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人间温暖。
2015年,刘雪华获得“南翔光彩人”,2017年入选“安徽好人”,202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在刘雪华的熏染下,他的儿子刘洋,也热心做公益,早在2010年,刘雪华的儿子刘洋也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年过七旬,你在做什么?是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还是在公园遛弯?是和三五老友喝茶话人生,还是在锻炼养生。
提起刘雪华的公益之路,离不开一个人,那便是她的母亲杨世珍,刘雪华家中兄弟姊妹十个,家中经济条件也有限,连最基本温饱都是问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仍一直教导她要“存善心、行善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句话也深深的影响着刘雪华,几十年间刘雪华也一直秉持这条做人的准则。
1968年,十八岁的刘雪华下放至灵璧县工作,7年孤苦无依的农村生活,让她更深刻的理解到生活的不易和心酸,1975年,刘雪华抽调到蚌埠市火车站上班,生活稍稍有了些改善,看到别人有困难,刘雪华就忍不住去帮一把。
一次偶然机会,刘雪华结识了一位40多岁的妇女何金英,何金英无儿无女,一个人生活孤独无依,靠打零工为生,刘雪华时常带着儿子一起去照顾她。一来二去,两家处成了亲人。何金英体弱多病,刘雪华毅然担起义务照顾老人的责任。虽然自家生活也不宽裕,但每次发工资时,刘雪华都会拿出一部分接济何金英。刘雪华的行为,儿子刘洋也看到眼里,记在心里。
2001年,21岁的刘洋退伍回到家中,从刘雪华手中接过了照顾何金英的接力棒,除了一日三餐,为了逗老人开心,闲暇之余,刘洋还开车带着何金英到蚌埠市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等景点到处逛逛,看看城市的变化。
直到年近九旬的何金英去世,刘雪华和刘洋作为亲人送别老人最后一程,为这段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温情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退休后,刘雪华便和老伴在二马路做点小生意,2004年,她们从二马路搬迁至光彩大市场,因为诚信经营和助人为乐的好口碑,刘雪华被推选为市场鞋帽行业的副会长。
天下一家,守望相助,是中华儿女浇铸民族凝聚力的源泉。2008年,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跟地震波一起迅速传送的,是来自全国人的拳拳爱心。看到汶川地震的新闻,刘雪华心急如焚,立刻拿出自己手中能拿出的所有周转资金,带领部分商户在光彩大市场开展募捐活动,不到一天时间,就募集善款6余万,刘雪华和相关机构取得联系后,将大家对灾区人民爱心和支持送往汶川,帮助那里的人们尽快脱离险境,重建家园。
就是因为这样的热心肠,让大市场许多人都知道了刘雪华,有的人亲切的称她为“刘大姐”,也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求助。2014年冬天,曹老集杜郢村村民陈金山夫妇双双罹患重病,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大儿子患了脑瘫,全家人靠着每个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日子过的很是不易,刘雪华本和他们素昧平生,得知陈金山一家的悲惨遭遇后,刘雪华生了恻隐之心,走进陈金山家时,刘雪华哭了,屋内一贫如洗,家里除了药还是药,从那天起,刘雪华每过一阵子就去看望陈金山一家,为他们添置些衣物,粮油,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生活。为了更好的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刘雪华还发动周围的人为陈金山捐款捐物,她每天在光彩大市场鞋帽区对商户挨个进行募捐,有些人不理解,甚至质疑她的动机,刘雪华只有一一解释,来打消别人的顾虑,最后,刘雪华将募集的七千多元钱,给陈金山送去,陈金山一家也是感动不已。
2010年的一天,中国好人李玉兰的丈夫病重,得知这一消息后,刘雪华二话不说,立刻联系家人,带上儿子、孙女一起赶到医院,送去了当天手中所有的现金、营业款等共计3600元。其实这也是刘雪华第一次和李玉兰见面,平时只是通过各种新闻报道知道李玉兰的事迹,但是听说李玉兰遇到了困境,刘雪华就情不自禁的想要帮助她。李玉兰是中国好人,好人传递温暖,好人同时也需温暖。
2023年1月24日夜里,光彩大市场3区的一栋4层门面突发起火,这场大火,烧光了店里两千多个品种的货物,包括五金、电工电料、电动手动工具、各类劳保用品,总价值240多万元,店主李庆兰一家奋斗多年的财产一夜全无,失火后,李庆兰和家人情绪低落,几乎每天以泪洗面。过了两三天,一个陌生的号码给李庆兰打电话,电话那头称要给李庆兰提供免费的门面房,让李庆兰抽时间去她那里拿钥匙。起初李庆兰并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通过多次沟通,李庆兰才知道,原来给自己打电话的人是同在光彩大市场内做生意的刘雪华。约好时间后,李庆兰的丈夫从刘雪华那里拿到了门面房的钥匙。
5月17日,李庆兰的新店重新开业,在开业之前,为了表示感谢,李庆兰特意拿出1万元钱,当做这几个月的房租送给李雪华,双方反复拉扯,既然当初说了门面房免费给李庆兰使用,这钱就不能要,信守承诺的刘雪华还是婉拒了1万元钱,刘雪华高风亮节的行为让李庆兰十分感动,当时李庆兰家的老人也在现场,紧紧拉住刘雪华的双手连声道谢。
这些年,刘雪华还先后为孝仪小学、五河十里城小学、怀远朱村小学、怀远龙亢小学、高新区团结小学等学校,捐赠价值近3万元的电脑、文化体育用品等。
同时刘雪华积极关心关爱孤残儿童,2021年新年伊始,为蚌埠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捐赠价值4000余元帽子、围巾、水果以及牛奶、饼干、面包等食品,为孤残儿童送去新年礼物。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城市静默,正在家中的李雪华收到儿子刘洋发来的疫情防控的图片,点开图片后,刘雪华便在家中坐不住了,她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刘雪华主动来到社区报名要求参加抗疫志愿者队伍,社区工作人员劝她说,“您年纪大了,在家就是支持我们工作”。可是刘雪华不甘心,就用手机微信联系左邻右舍和亲人朋友参加志愿者队伍。
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了,刘雪华“如愿”穿上红马甲,当上了志愿者,那段时间,家人给刘雪华起了一个绰号,叫做“三岗倒”。每天一大早,老伴刘守华便骑着三轮车带着刘雪华来到光彩大市场,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张贴健康码,宣传防疫政策,忙活完了,临近中午便赶往阳光水岸小区当志愿者,帮助小区居民做好酒精消毒,扫码核验,到了晚上,刘雪华又马不停蹄的赶往江北花园,手拿“小喇叭”、身披“红马甲”,做“党群宣传巡防队”志愿者。
在抗击疫情中,刘雪华还购置了60箱方便面,50余件矿泉水,600余个口罩、10斤酒精和消毒液等物资捐赠给一线抗疫的社区。刘雪华看到在抗击疫情中辛苦疲惫的社区人员和志愿者,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坚守疫情防控岗位,不顾上一日三餐时,心中十分不忍,为了让工作人员吃上热乎乎的饭,她经常在家亲手给工作人员做好热腾腾的汤圆和饭菜,送到社区工作人员岗位上,她的举动让人胃暖心更暖。
在2022年7月蚌埠市开始全员做核查采样时,她又主动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在她的感召下,许多经营户和企业单位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刘雪华参加31轮的核酸检测,每次都第一个到岗,结束时最后一个离岗。
抗击疫情近三年的时间,1000余个日日夜夜,刘雪华始终坚守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员的初心。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年刘雪华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我们见到刘雪华时,正值初秋,早晚有些凉,刘雪华身上的外套洗的有些发旧,她笑笑说这件外套28块钱买的,已经穿了十几年了,这些年刘雪华和老伴的衣服是穿了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始终舍不得扔,因为年轻时刘雪华下放农村呆过几年,知道农民种粮的不易,每每外出就餐,刘雪华肯定会将剩下的饭菜打包,用实际行动践行“光盘”。
2013年,国家推行光盘行动时,有的人对刘雪华的行为不理解,渐渐的周围的朋友也开始支持刘雪华,加入到了打包的队伍中来。身教大于言传,刘雪华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记得在刘雪华小孙女十几岁的时候,毛衣破了一个洞,小孙女拒绝了家人给她买件新毛衣的要求,小孙女却和刘雪华说:“奶奶你帮我补一补,我还能穿”。
多年来,刘雪华的一言一行,也影响到了儿子刘洋,不仅仅是照顾何金英,刘洋还用实际行动帮助其他困难群众,先后为孤残儿童和生活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为边远学校送去课外书籍,为贫困的学生送去生活费以及学习用具,累计捐助达10余万元。早在2010年,30岁的刘洋获得“中国好人”称号。
刘雪华还经常来到社区,街道,学校开展专题宣讲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来教育和引导居民,形成健康向上、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
做一件善事容易,这么多年坚持做善事很难,这些年,刘雪华帮助过多少人,连她自己也数不清,听到别人有困难,她就想救个急,有的连个名字都未必叫的上来,只要哪里有需要,哪里便会有刘雪华的身影。
“赠人玫瑰,手游余香”,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刘雪华感受到最多的便是快乐。
其实,刘雪华家境并不富裕,伴随着电商的发展,实体生意并不好做,刘雪华夫妻两经营的鞋类批发,除了一些老客户外,几乎没有新客,老伴刘守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治疗,她平日里省吃俭用,将省下来的钱,用来做公益。
有的时候刘雪华也会受到质疑,不知道她图的啥,可是她并不在意,就这样一日复一日的坚持了下来,这些年刘雪华还获得“南翔光彩人”,“安徽好人”,“优秀员”,“蚌埠新闻人物”,“中国好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家中的锦旗,荣誉证书也堆积如山。
培根说,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德性。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心是可以传递的。面对需要帮助的个人和群体,普通市民刘雪华无私伸出了援手,做出了榜样。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一定拥有强大的价值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会为道德增分加码,会凝聚更多爱心,召唤更多奉献,相信只要传递善心善行,社会上的友爱互助就能成为良性循环,我们的生活就会温情涌流,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