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铭瑄开展公开募捐,应制定募捐方案并备案。募捐方案包括募捐目的、起止时间和地域、活动负责人姓名和办公地址、接受捐赠方式、银行账户、受益人、募得款物用途、募捐成本、剩余财产的处理等。募捐方案应当在开展募捐活动前报慈善组织登记的民政部门备案。
开展募捐活动,应公布必要信息。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答:所谓的慈善捐赠,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
自愿是慈善活动的天生属性,慈善捐赠也不例外,所以,慈善捐赠应当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意即是否捐赠、如何捐赠、捐赠的数额、所捐财产的形式等都由捐赠人自主决定。
无偿是慈善捐赠的法律属性,慈善捐赠是无偿的,没有任何对价,这是慈善捐赠与商业赞助的区别之处。
答:慈善组织接受捐赠,应当向捐赠人开具由财政部门统一监(印)制的捐赠票据,对捐赠者来说,捐赠票据也是申请慈善捐赠款项税前扣除的有效凭证;如捐赠者要求,慈善组织应与捐赠人签署书面捐赠协议。并非任何捐赠均需要签订捐赠协议,有些小额、即时完成的捐赠,捐赠者往往不要求签订捐赠协议。
是否签订书面协议,由捐赠者选择,如捐赠者要求签订书面协议,慈善组织应当与捐赠者签订。约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的权利,是捐赠自愿性的体现,原则上应由捐赠者确定,但是捐赠者不得将其利害关系人作为受益人。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慈善组织违反捐赠协议约定的用途,滥用捐赠财产的,捐赠人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捐赠人可以向民政部门投诉、举报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答:根据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是依据法定的程序和条件成立的组织,慈善法实施后,新设慈善组织要按照慈善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民政部门直接申请登记成立,未经登记的,不得以慈善组织的名义进行活动。慈善组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其利润不能用于分配会员或捐助者。慈善组织还须具有公益性的积极要件,意即慈善组织所从事的行为,应当指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或者指向其他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形式。
答:此前,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采取“双重许可”制,即经过业务主管机关同意后再向民政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慈善法的相关规定降低了慈善组织的设立门槛,根据慈善法规定,设立慈善组织,直接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政部门在受理申请后,认为符合慈善法规定的条件的,准予登记并公告。慈善法公布前,已经成立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民政部门受理申请后,认为符合慈善组织条件的,予以认定并向社会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