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窝7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2023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16家车企签署了《汽车行业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
参与的名单包括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长城、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和特斯拉。
其目的本是为了遏制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良好的汽车市场秩序,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可《承诺书》的第一条就饱受质疑,“坚持遵守行规行约,规范市场营销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被业内解读为这些主流车企一起成立了一个“不降价联盟”,联合割用户韭菜。
在一片讨伐声中,中汽协也意识到不妥,称条款中涉及“价格”的表述,表意不当,有违《反垄断法》精神,已将该条款删除,如此的朝令夕改,看的网友一脸懵。
此外,在该条款被删除之前,一些签订《承诺书》的企业很快又有直接或者变相降价行动,直接打脸《承诺书》。
进入下半场,新能源汽车已升级淘汰赛,作为最原始、最直接的市场竞争手段,可以预见价格战几乎是必然。
这个“不降价联盟”比较令人诧异的是,连一向特立独行的特斯拉也赫然在列,难免不怀疑其有被裹挟之嫌——
毕竟,在这份名单中,特斯拉是抵御价格战能力最强的车企,而汽车行业上半年的血雨腥风,最初就是由特斯拉打响的第一枪。所以,签《承诺书》此举名为16家车企,实际上是15家联合针对特斯拉,又或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果不其然,次日,特斯拉就推出了3500元的奖励机制(在条款删除前),以优惠变相降价,似乎在无声的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不降价联盟”成立的第二天,上汽大众就转身打脸,官方宣布对旗下ID.3车型最高降价3.7万元,降幅高达23%,达到历史最低点。
但这个《承诺书》出台的背景值得研究,那就是今年来愈演愈烈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
今年1月,受锂电池原材料下跌的影响以及2022年销量未达预期,特斯拉为了提销量、去库存,对全线车型的价格进行了大幅下调,其中Model Y最高可降4.8万元。原本这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价格调整,却成了其它友商的生死保卫战。
紧接着,问界、小鹏、上汽飞凡等一众新势力纷纷跟进,随着涟漪效应不断加剧,燃油领域也未能幸免。
3月初,在湖北武汉、四川成都政企补贴的推动下,燃油车也被迫加入价格混战。其中,以东风雪铁龙C6最为迅猛,补贴高达9万元,网上一度流传着“21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的段子,足以说明优惠力度的真香程度——外省用户甚至不惜千里奔赴湖北,只为抄底雪铁龙。
据统计,此次共有吉利、长安、丰田、宝马、奔驰等40余家车企,对上百款车型进行了降价,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堪称空前绝后,就连奇瑞原价3.99万元的微型车QQ冰淇淋,还憋足了力气降了4000元。
在持续了半年之久的价格战下,最终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汽车总销量1312.27万台,同比增长8.84%,其中特斯拉增速明显,根据特斯拉2023年第1、2季度的财报,上半年共累计交付新车89万台,同比增长57%,已完成年销售目标(180万)的近50%。
新势力中,零跑汽车上半年交付4.45万台,同比下跌14.41%;小鹏汽车上半年交付了4.14万台,同比下跌39.93%;蔚来汽车在一路血拼之下,共交付5.46万台,虽然有所增长,但同比仅增加了7.35%。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本轮降价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大幅降价的“价格战”行为,会打破车市定价逻辑,不利于车市的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一众主流车企签署了《承诺书》,出发点也许是好的,可强制的人为干预却违反了《反垄断法》。同时,有些车企即使碍于面子被迫签署,却也未必就认同,谁会为了面子而放弃可以获得的市场呢?
对于销量好、利润高的的车企来说,价格战能达到以价换量的目的,比如特斯拉;而对于销量差的车企,价格战则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6月8日,在比亚迪2022年度股东大会上,董事长王传福就“上半年的价格战”发表看法,他表示不竞争就不会有创新,更不会有繁荣,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处于供大于求阶段,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的概率很小。
目前,在新能源最核心的电池、电机和电控上,比亚迪都已经实现了技术自研而且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根据全球资讯机构SNE research最新数据,今年一季度的动力电池市场,比亚迪以16.2%的市场份额超越LG新能源位居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
所以面对锂电池原材料翻倍暴涨或者芯片短缺等问题,其它车企都在叫苦不迭,而比亚迪却丝毫不受影响,甚至还开发了电池外供业务,供应的车企包括一汽、福特、丰田、戴姆勒集团等。
得益于坐拥核心技术,比亚迪还是中国第一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品牌,但在单车净利润上不及特斯拉的1/8。
在本周的中国汽车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透露,去年销量超186万台的比亚迪单车平均净利润为8854元,对比特斯拉,单车平均净利润达到了10426美元(约75524元人民币),这要归功于特斯拉131万台的规模效应,在今年180万台的目标规模下,特斯拉的规模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尽管比亚迪比特斯拉更早达到了年销量180万台这一门槛,但规模效应严重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线过多。目前,特斯拉在售车型只有4款,而比亚迪一直以来走的都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路线万元几乎涵盖了所有车系,所以短期内无法在利润上实现质的飞跃。
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至少在国产新能源市场里,比亚迪靠着技术上的自研和在汽车行业的全产业链布局,已经有了领头羊的实力。
反观造车新势力,大部分采用拿来主义,大到核心的三电技术、小至一个螺丝,全部靠买买买拼凑,没有任何技术支撑,自然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离开了国家补贴之后就举步维艰,卖一台亏一台成了常态。
这次16家车企签订的《承诺书》,实际上更像是在保护这类企业,可市场真的需要这样的企业吗?
在今年Q1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明确表示,特斯拉将继续调整车辆价格,其追求的是销量而非利润,所以如何降本降价不减量,是特斯拉未来的主基调。同时,特斯拉将2030年的销量目标定在了2000万台。
这等于说,要在接下来7年的时间内把销量翻15倍,听起来似乎很疯狂,但这并不是在吹牛,因在技术上的突破,特斯拉整车的组装成本将有望实现降低50%。
细分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体化压铸技术的逐渐成熟,进一步减少了整车的零部件数量;为降低驱动电机成本,永磁驱动电机完全不再依赖稀土材料,所使用的碳化硅也将减少75%;将序列组装和平行组装同时进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另外,还有电池正负极材料上的创新等等。
而这一切,很可能会用到即将到来的新款Model 3上,目前,现款Model 3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幅度的降价。
从5月下旬到现在,美国Model 3的价格已经进行了三次紧密的下调,从最开始的下降1350美元,后翻倍至2680美元,直至近日的4120美元,如果再加上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扣,一台原价40240美元的Model 3现在已经低至29120美元。
同时,在加拿大和韩国市场,特斯拉也对Model 3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此举明显是在为新款Model 3让路,大胆猜测,新款Model 3的价格有望达到15万级。
毕竟对特斯拉来说,销量的重要性远超利润,马斯克曾说过,如果FSD在未来能实现,特斯拉完全可以零利润卖车,通过自动驾驶技术获取利润。
当初,上海引进特斯拉这家100%外资控股的企业,是看中了它先进的技术理念,想借此带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升级;同时,通过这条鲶鱼搅动中国舒适的汽车圈,使同台车企产生危机意识、相互竞争,推动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剩者为王。如果不能在最直接的价格竞赛中“剩”出,那么谈什么“胜”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