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归最新章节近日,中国海关总署网站公布了2022年1-12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化妆品信息,据WBO统计,2022年共有65批次进口葡萄酒因海关查验不合格未准入境,同比2021年的42批次增长了55%。
其中,法国占比远超其他进口国,排在首位的未准入境因素为“标签不合格”,针对这两种现象及不合格产品的增幅,WBO进行了一番分析。
这些未准入境的进口葡萄酒来自于法国、美国、智利、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葡萄牙、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等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65批次未准入境的进口葡萄酒中,来自法国的不合格葡萄酒共有45批次,占总批次的69%,远超其他国家。
为什么法国占比最大?WBO在汇总进口葡萄酒未准入境数据时发现,2022年6月,北京一家酒业公司未准入境的进口葡萄酒就有32批次,且均来自法国。该公司占2022全年未准入境葡萄酒批次近一半,是导致法国占比最大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较为客观的因素是,法国是中国进口葡萄酒的第一大进口国,根据中国食品土畜商会酒类进出口分会统计的数据,2022年1-8月中国进口法国葡萄酒共计6086万升,进口额4.35亿美元,额占比为44.25%,在中国进口葡萄酒的来源国中,法国稳居首位。基于此,法国进口酒基数大,未准入境占比也相应较大。
其次,一位主做进口葡萄酒报关报检的业内人士田斌(化名)告诉WBO,因法国出口很多是名庄酒,均价高,进口商一般走散托,这会直接增加法国葡萄酒的进口批次,需要向海关申报的订单也因此变多,申报订单基数变大的情况下,不合格产品的几率必然随之上升。
“法国葡萄酒在管理上挺规范的,无奈进口量与报关订单量基数太大,所以不合格产品占比也大。”田斌表示。
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信息,进口葡萄酒未准入境的原因主要包括标签不合格、包装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未按要求提供合格证明材料等。
其中,标签不合格的进口葡萄酒有46批次,占总批次的70%,是未准入境的最普遍性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北京一家酒业,其32批次未准入境的所有原因均为标签不合格,直接大幅提升了“标签不合格”在各类未准入境因素中的比重。不过,剔除该酒业的批次占比,标签不合格仍有近20%的占比,依然在各类因素中排首位。
田斌告诉WBO,据其多年报关报检经验,“标签不合格”绝大多数指向“中文标签不合格”。而中文标签不合格在海关入境检查中属于大类,很多情况都可以列入其中。
其一是酒庄、生产商外文标签印错。比如酒庄、生产商在中文标签中印错了自己的公司名称。其二为中文标签存在错误。比如净含量“ml”印成“ML”、海关测出的实际酒精度与其标注的酒精度不符、低于10度的酒精度未标注保质期等。这两种属于基础性错误,田斌告诉WBO,虽然存在但毕竟少数。
更普遍的“标签不合格”是酒厂在出口中未贴中文标签。田斌介绍,绝大多数酒庄酒没有中文标签,在生产时就已经贴好中文标签的多数是OEM酒。部分酒庄酒会在进入保税区后交给仓储企业去贴,但也有很多进口商因为国内客户还未确定选择进入国内再贴中文标签,这一流程显然也要冒被查的风险。
而其他不合格因素相对更为少见,比如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包装不合格等因素,田斌在近一年的报关中并未遇到过。
WBO也联系到了一家因未按要求提供合格证明材料的酒业公司,据其负责人介绍,该批次酒共有两次报关被罚,一次因为外商以为该酒业已经报关便未把这批酒放到他们公司名下备案;第二次因为外商备案公司名与该酒业递交的报关公司名不符。
“从外商备案修改到海关具体部门看到结果历时一个多月,中间修改流程繁琐,我把这件事总结为:新规对中间沟通要求极高,各个角色需要再适应。”该负责人说。
海关“许可”变“备案”的新规已经颁布了一年半,尽管降低了企业报关门槛、缩短了报关通路,但并不意味着企业报关效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
这或许也是2022年未准入境葡萄酒批次同比陡增55%的原因。毕竟2022年中国葡萄酒进口总量3.4亿升,同比2021年下降21.1%;进口总额9.1亿元,同比下降12.5%;量、额双降之下,未准入境的进口葡萄酒却反向增长,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报关企业在适应新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流程上的误操作,导致不合格率陡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