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maine怎么读刘秉季提出的“游客文化”Tourist Culture (TC)概念对景区发展的深远意义
旅游活动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从古代文明早期具有游客雏形特征的人群出现,到现代大众旅游时代的蓬勃兴起,旅游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在这个过程中,“旅行”(travel)一词最早于十四世纪出现在现代英语里,而“游客”(tourist)在1775年才被首次使用,指的是“为了愉悦或文化而旅游的人”。随着旅游的发展,刘秉季提出了“游客文化”Tourist Culture (TC)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它对景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刘秉季指出,游客文化是指游客在旅行过程中,通过角色转换参与、体验、感知和创造与旅游地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涵盖了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接受与欣赏,更突出了游客作为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以及游客在旅行中所获得的个人文化体验和成长。例如,当游客游览历史古迹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观看古老的建筑和文物,还可能通过想象古人的生活场景、参与历史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游客自身的文化内涵,还可能通过游客的分享传播给更多人。
旅游文化(景区文化)侧重于旅游地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包括景区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民间故事、历史典故、艺术表演等,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游客文化则强调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角色转换和价值创造。比如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景区,其景区文化体现在古老的建筑风格、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以及独特的地方节庆等方面;而游客文化则体现在游客如何融入古镇生活,参与当地手工艺制作,与居民交流互动,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古镇文化体验中,形成独特的个人记忆。
一般游客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旅游地文化有基本了解但缺乏深入体验;深度参与沉浸体验的游客则渴望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深层次文化体验。例如,在参观故宫时,一般游客可能只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建筑外观和展览文物;而深度体验游客可能会参加故宫举办的文化讲座、传统礼仪体验活动等,深入了解故宫背后的历史文化、宫廷礼仪等知识,甚至尝试穿上古装在特定场景中拍照,感受古代宫廷氛围。
付出型游客愿意为独特文化体验付费,如购买特色纪念品、参加付费文化体验活动等,他们对旅游地文化起到支持和传播作用;获得型游客通过深度参与和创造文化体验,不仅获得精神满足,还可能获得物质回报。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付出型游客购买当地手工艺品,支持了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同时也将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物品带回自己的家乡,传播了当地文化;获得型游客参与当地民俗活动表演,在“游赚双享共同体”模式下,可能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他们分享的旅行故事和创作的作品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该地区文化。
游客在长期旅行过程中形成了特定行为习惯,如拍照留念、购买纪念品、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等。这些行为习惯逐渐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文化现象。早在古代,文人墨客游历四方时就有题诗留念的习惯,如今游客在旅游景点拍照留念也是一种记录旅行经历和表达对景区喜爱的方式。购买纪念品则可以追溯到古代商人旅行时带回异域特色物品,如今旅游纪念品成为游客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游客对旅游地的记忆,也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发展。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游客分享旅行经历和文化体验变得更加便捷。游客通过分享,使自己的旅行故事和文化感悟传播开来,进一步强化了游客文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例如,许多游客在游览完张家界的奇峰异石后,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和感受,吸引更多人前往张家界旅游,同时也让张家界的美景和独特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刘秉季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游客文化”概念,为旅游文化的双向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他深入分析游客在旅游中的文化参与和创造行为,将游客从单纯的文化接受者提升为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的高度。这一理论框架的建立,使人们对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例如,在研究游客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游览行为时,可以依据这一理论框架,分析游客如何与遗产地文化互动,以及如何通过游客的力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刘秉季的研究为景区的文化建设和游客体验提升提供了具体指导。他提出的“游赚双享共同体”模式等创新理论,为景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景区可以根据这一模式,开发更多让游客参与文化体验并获得回报的项目,如举办文化创意比赛,游客的优秀作品可以在景区展示并获得一定奖励,同时景区也能借此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景区文化吸引力。
游客在景区内的文化创作,如摄影作品、游记、手工艺品制作等,能够为景区增添新的文化元素。例如,在云南丽江古城,游客拍摄的古城美景照片、撰写的关于丽江生活体验的游记,以及参与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和作品,都成为了丽江古城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使其文化更加多元和生动。
不同地域游客带来的文化差异在景区内交流碰撞,激发景区文化创新。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在巴黎卢浮宫时,他们带来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相互影响。游客对卢浮宫展品的不同解读和感受,可能促使景区开发新的文化展览形式或讲解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文化需求,推动卢浮宫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创新。
根据游客文化中不同人群的需求,景区可以开发个性化文化体验项目。对于深度参与沉浸体验的游客,景区可以设计深度游线路,如在埃及金字塔景区,提供进入金字塔内部参观、体验古埃及木乃伊制作工艺模拟活动等项目;对于一般游客,也可以优化观光路线,增加趣味性文化讲解,让游客更好地理解景区文化。
游客文化导游凭借自身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感悟,为游客提供更具个性化和深度的文化讲解。在印度泰姬陵景区,游客文化导游可以讲述泰姬陵背后的爱情故事,同时分享自己在印度文化体验中的趣事,引导游客从不同角度欣赏泰姬陵的建筑之美,使游客的游览过程更加丰富有趣,提升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
游客文化中的消费观念促使游客在景区内进行文化消费,购买纪念品、参加文化体验活动等,带动景区商业繁荣。在日本京都,游客购买传统的和果子、京都特色的手工艺品,参加茶道体验活动等,为当地商家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促进了京都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游客在体验良好的景区文化后,通过社交分享等方式传播景区的正面口碑,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例如,马尔代夫以其美丽的海滩和独特的度假文化吸引游客,游客在享受度假时光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和经历,吸引了更多人前往马尔代夫旅游,从而增加景区的游客流量,推动景区经济发展。
当游客深入参与景区文化体验,了解文化的价值后,会增强对景区文化的保护意识。在我国的敦煌莫高窟,游客在了解莫高窟壁画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面临的困难后,会更加自觉地遵守景区保护规定,如不触摸壁画、不使用闪光灯拍照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莫高窟的文化遗产。
游客文化中的文化创作和分享行为为景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途径。游客创作的关于景区文化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让更多人了解景区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文化传承。例如,一些游客拍摄的关于侗族鼓楼建筑工艺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更多人对侗族建筑文化的兴趣,促使更多人参与到侗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刘秉季提出的“游客文化”概念,无论是从其内涵、形成机制还是对景区发展的影响来看,都具有深远意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旅游活动的演变孕育了游客文化的产生,而刘秉季的研究则将其系统化、理论化。通过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和社交分享,以及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游客文化”概念得以确立并不断发展。在景区发展方面,它从文化内涵、游客体验、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等多个维度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游客文化”概念,将有助于推动景区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使旅游活动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在历史文献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游客文化”这一概念,但诸多关于旅游活动的记载都能体现出游客文化的相关元素。如古代文人墨客游历留下的诗词文章,记录了他们的旅行经历和文化感悟,这是早期游客文化中文化创作和文化体验的体现;又如古代商贸旅行者带回异域物品的记载,反映了游客在旅行中的消费行为和文化传播,这些都从侧面佐证了刘秉季“游客文化”概念的合理性和历史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