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剑典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广泛吸收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发展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广泛吸收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发展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是要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文化之变”,要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那就需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如何以“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不变”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文化之变”呢?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逐渐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全球文化演变态势中的突出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正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代中国既是中国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也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可以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推进中,贯通始终的就是“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正如习所强调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经由“第二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其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滋养;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拓展中国道路根基,马克思主义就具有了更宽广、更深厚的文明底蕴,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可以说,“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和原则要求,无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要求来看,只有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才能把握好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夯实文化自信的根本点。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要立足“两个大局”,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贯通融通的理论结晶,是“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生动典范和最大成果,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高度的理论自信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坚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指导,以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为关键。
既要从理论高度上悟透习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规律总结;又要从实践深度上将其贯彻好落实好,坚持不懈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充分彰显出习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
以理论自信引领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提增理论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理论智慧与文化力量。
辩证认识国际舆论格局。“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习指出:“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近些年来,我们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国际上能够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还要看到,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是西强我弱,个别国家凭借信息优势和舆论霸权恶意对我国进行歪曲抹黑,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境地。但这个格局不是不可改变、不可扭转的。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国实践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用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阐释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深刻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助力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同时,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还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以真正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人类文明只有通过交流交融才能破解“文明冲突论”,遏制任何形式的“新冷战”,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广泛吸收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以中华文明之光照亮世界文明发展之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习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也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彰显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和实践途径。
中华民族要在文化上走自己的路,就必然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突出特征的有效彰显和时代转化,同时更加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知识生产、文化创新、精神传承中的坚定自信和深刻自觉。
以自主性思维深入研究时代之题。在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主体性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跳出西方固有知识体系框架,摆脱“学徒思维”,扎根中国大地,以自主性思维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面对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住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要求,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