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甜心之血染蔷薇习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就要坚守自己的主体性。守住文化主体性,也就守住了文化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谱写中华文明当代华章。
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民族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等的价值理念和存在状态。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建构与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觉的目的。它强调文化发展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文化自觉则是指对自身文化特性、价值和发展路径的深刻认识和主动把握。它要求个体或群体不仅要了解自身文化,还要有意识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即充分发挥文化主体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建构和巩固文化主体性,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其历史、哲学、艺术、习俗等各方面,这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和巩固文化主体性,要求一个民族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在新的形势下,文化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现代化的自主适应。这不仅仅是指接受现代科技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吸收对自身文化发展有益的现代化元素。文化自觉和文化主体性的最终指向是实现文化的自主发展和对现代化的适应。这种适应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有目的的,旨在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和现实证明,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它们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建构为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反过来加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从而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而培育文化主体性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过程。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从相对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和自觉。这一变化不仅标志着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自我觉醒,也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促进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加强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
强调:“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大力度推进研究与创新。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精准定位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融合点,使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民族优秀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各个方面)融入教育之中,让青少年接触和了解这些文化传统。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节庆、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公众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到民族文化中,增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些渠道和途径,在尊重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着力培育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实践表明,民族文化的塑造及传播是世界了解我国的重要窗口。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文化自信就会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出来。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如文化交流项目、国际艺术节、学术研讨会等。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得以巩固。同时,民族文化在国际传播中保持其核心价值,从而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可以为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素材,而成功的国际传播又可以反过来加强和丰富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和国际传播有助于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国际传播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思想,这些新的元素可以激发文化主体性在建构过程中的创新,使民族文化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国际传播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通过有效的国际传播,民族文化增强了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于展示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文明的对话促使人们更加珍视自身的文化根脉。我们要着力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建构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悉尼科技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研究专项课题(GD24WH12)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