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鹰猎情前两天,我与一位东阳老乡闲聊,不经意间聊到了我的两本书:《金华味道》和《美食金华》。他说,书中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他都有切身感受,就是表达不出来。平常日子,因为忙于应酬与生意,更是静不下心来,慢慢回味生活甘苦、事业成败。
这位朋友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老师,只因三尺讲台太小,毅然下海经商,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在言语之间,他很谦虚地评价自己:有知识没文化。
知识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的阐释有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二是指学术、文化或学问。可谓简洁明了。
何谓“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此乃《决定》的提法。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而台湾学者龙应台则认为:“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省委宣传部前不久举办读书会,琚朝晖副部长对文化的理解是:文:记录、表达和评述;化:理解、包容和影响。“有文化”是一种很舒适的状态,是有内涵和素质的一种品质表现。
可见,文化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大到无时无刻、无处不有,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定义“文化”。百度也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过,“文化”者,人化也,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有“文化”。至于什么是文化,我最欣赏的还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木心先生有首诗,叫《从前慢》。诗是这样说的: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老”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
金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底蕴深厚,“老东西”特别多。名人名家,就不说了。即使没人关注,不被人打扰,他们只是沉睡在故纸堆里,精神不失,无伤大雅。而其他物件的命运就大不相同了。
譬如:截至去年年底,共确认省级历史建筑377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有2个(佛堂、芝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俞源、郭洞、后吴、山头下、寺平村、嵩溪村、榉溪),省级名镇10个、名村18个,总数居全省前列。又譬如,金华市已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6处,省级文保单位144处;国家级非遗项目32项,省级116项,名列全省第三。
所有这些,都是散落在八婺大地上的珍珠,虽然登记在册,但还没有串珠成链,悬挂在美丽金华的脖颈上,让人顾盼流连。更让人揪心的是,还有许许多多不被重视的古村落、老建筑,随时都有可能被篡改或者被清空,成为当下城乡改造中的一个个叹息。
面对即将消失的古老物件,金华市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在多个不同的场合对东阳文物局长说:凡是能保的,你都给我保下来。与其说,这是领导的开明,倒不如说是东阳古村落、古建筑之幸。难怪,《浙江东阳:不得“误伤”古民居》成了《光明日报》的文化新闻。
改革开放40年了。回头想想,农村的昨天,不是这样的;农村的今天,不该是这样的;农村的明天,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有人说,金华宜业宜居宜游,是浙中“福地”。暂且不论“宜业”与“宜居”,就说“宜游”吧,是不是有点“夜郎”了?要不然,金华市区为什么留不住游客的匆匆脚步?不是金华人没有好客之情怀,也不是市区没有“老”载体,而是缺少博物馆、规划馆、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以及酒吧、茶室、娱乐场、美食街等休闲场所。特别是博物馆和规划馆,前者展示城市的悠久历史,后者昭示城市的美好未来,有与没有,真真切切地关乎一个城市的魅力与品位。
所谓“慢”,就是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
10年前,金华的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七;10年后,金华排名还是第七。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对此,在市第七次党代会上,赵光君书记谋定而后动,发出了“走在前列、共建金华”号召,并锚定了都市区工作目标:经济总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各项工作要进入全省前四,要求我们克服“不温不火”“不急不缓”“不紧不慢”之惰性,增强发展紧迫感,跑出经济发展加速度,实现“全面小康,浙中崛起”的奋斗目标。
加快浙中崛起,等不起,也慢不得。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快”,是不是与文化特质中的“慢”相背离的呢?不是。因为一辆奔跑的汽车,既要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就是减速和刹车装置,是一种反向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赵光君书记提出,我们要花大力气打造都市区的文化软实力,这是相当睿智的战略决策。因为经济发展要快,生活艺术要慢。
台州大鹿岛既有大海风光,又有海鲜美食,还有与周遭环境浑然一体的岩画。可是,你知不知道,大鹿岛以前有海、有美食,却没有岩画。
1985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洪世清去了大鹿岛,历经16年,刻下99件岩雕,是文化艺术让大鹿岛一下子丰富、精美起来。
据说,洪教授在创作之前,去了大鹿岛几十次。每次就在乱石中枯坐,一坐就是一整天。治石先治心,悟海先悟己。他在看石、悟石、品石,他渴望把石头里的大海与星空掏出来。他观摩石头的肌肉与筋骨,石头的饥渴与亢奋,石头的奔腾与回眸,当然,他更有礁石独有的那一份令大海与暴力彻底绝望的耐性。金华诗人艾青曾经写过一首赞美礁石的诗,大意是,礁石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洪世清教授要创作岩画,必须比礁石还要慢,还要恒定,否则,他如何敢为礁石赋形?!相比之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能有洪世清教授的定力与耐心?
“研究生毕业”已成为当下的教育常态,人是越来越有知识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用途,不是用来考试,而是用来生活,陪你度过整个人生的。
互联网不仅让地球变成了村落,还颠覆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渐渐演变为一种“基础设施”,如同空气、水一样不可或缺。怎么办?不妨自我调节,有意识地“慢”下来──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柴火做饭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遽、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便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乌镇东栅有个木心博物馆。水乡乌镇,游人如织,灯红酒绿,木心博物馆在乌镇景区中只是很小的一个点,离真正的慢生活其实很远。但是,乌镇因为有了木心,以及像《从前慢》这样的诗文,只要住下来,走进去,读下去,静静想,细细品,纷飞的思绪就会不自觉地脱离滚滚红尘,让缠绵的温情,忐忑的相思,在水中,在摇橹声里,在拐角的小桥上,在长街夜色拥挤的人群中……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慢生活的细节。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但又有什么呢?借用徐加爱同志的一句话:家底很厚,却深不见底!
世上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的。倡导慢生活,就是为了珍惜、享受那短暂的美好。现代教育是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培养知识人,还要培养“文化”人,更要培养热爱文化,且用文化来生活和走路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