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明星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A sinking ship, a great ship, port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而“树”、“堤”、“路”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由于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们会反映出国家历史的某些方面。
如今,骑士、国王已经不再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对于今天的英国人来说只是历史。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上一篇 :《围城》英译选句 -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下一篇 :201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双语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