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共享“爱心厨房”让爱心善意传递满满正能量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12 16:38:41 | 【字体:小 大】 |
杏璃之夏日物语几年前,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发生洪灾,道路中断。涉县的潘贵芳突发疾病,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送到医院救治。去年,潘贵芳和儿子杨杰用自己的积蓄和收入,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家县医院旁开了一家“一二三爱心厨房”。这对母子决定把这份救命的恩情善意回报给社会。(12月17日 北京青年报)
新闻很暖人暖心。2016年夏,涉县遭遇了“7·19特大暴雨洪灾”。原本身体就不太好的潘贵芳惊吓过度,昏迷过去……,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把她送到医院救治。“乡亲们救过我的命,办厨房就是想把这份恩情传递出去。”潘贵芳说。
如今这对母子决定把这份救命的恩情善意回报给社会,她和退伍的杨杰的儿子杨杰在老家县医院旁开设一家共享厨房——“一二三爱心厨房”,一年下来,两人在两家厨房上的投入约20万元。启动资金主要源于杨杰的退伍安置费,他们还要掏出卖蜂蜜和在手机店挣的钱贴补厨房的运行。但潘贵芳说,“我是被大家不惜性命救回来的,他们从来就没想着要有啥回报。”
病人和家属都可以来共享厨房免费做饭,水电炊具、油盐酱醋也都免费使用,母子二人则利用业余时间经营打理。杨杰介绍,厨房有6个灶,每天约有30多人来做饭,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欢迎! “医院和外面的菜,老头子咬不动,在厨房做饭就特方便!在厨房炒白菜,炒得格外软烂。吃到家里的味道,朱先生胃口也更好”。
潘贵芳懂得感恩,母子俩做好事,行善事,把这份救命的恩情善意回报给社会;用慷慨待别人,待社会,用热爱、珍爱、博爱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让我们看到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善意,看到一种“精神财富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蕴含道德之美。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 潘贵芳母子俩虽然家里不是富有,但是他们这种“受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回报”的感恩的精神和态度值得点赞。感恩是一颗爱的种子,把它播种在心中,它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充满爱意的行动,乐善好施,笑对朋友,笑对困难,笑对世界,笑对人生。
共享“爱心厨房”彰显潘贵芳母子两人有着爱心善意,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往往举手投足间的爱心善意都会解人之难,温暖社会。为社会做好事,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举手之劳间的善意都会温暖人心,让社会充满温馨。如今“爱心厨房”的爱心善举吸引更多捐赠者,厨房的善举吸引来许多捐赠者,涉县的一家醋厂决定永久为厨房提供香醋,一家豆腐厂一次性捐赠了38斤豆腐,邯郸店的灶具也来自捐赠。还有些素不相识的人放下物资便走,不仅送柴米油盐等,还有面条、苹果、萝卜等,还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从家里抱来两棵白菜,表示“听说了厨房的事,这些白菜可以给有需要的人用”……
这是爱心善意的良性循环,使爱心在社会流动开来。只有流动,爱心才能在社会传递开来,才能形成天下大爱。这就是“仁爱产生仁爱”,人人的小爱汇聚天下大爱的力量源泉,当人们慢慢地把传递爱心善意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更加文明和谐而温馨的社会就会形成爱意循环,我们的社会就会在汩汩爱心传递中。社会学家说的好:发自内心的真诚善意,是世上最美的语言。她就像桥梁一样把温馨和爱心传递给全世界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和谐美丽。(泉州文明网 吴玲)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