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逃情话图说:2024年9月28日下午,张建庭先生登上“扬州讲坛”,主讲《江河湖畅快奔流 情景水完美交融—记钱塘江、运河、西湖三水相融》
张建庭,硕士研究生,风景园林专业。1985年任西湖景区技术员、后分别担任规划处处长、景区副主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景区书记、主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书记、局长、杭州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具体牵头负责西湖、运河、良渚三大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并取得成功、具体负责建设新西湖(4.7平方公里)、负责实施西湖免费开放、还湖于民,全程参与并负责G20杭州峰会有关工作,担任G20峰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直至负责建设完成G20杭州峰会展馆。现在的身份:WCCO 国际联盟专家库成员、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浙江大学美学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美术学院青年学生导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浙大城市学院国际文化旅游学院教授、西湖学研究会会长。现在主要研究领域是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保护、旅游会展、生态环境、风景园林、西湖学。
很荣幸被邀来扬州讲坛跟大家做个交流。钱塘江、运河、西湖三水源远流长,流入田野解枯、流向城市止渴,带来了人们的需求,滋润着人们的生活,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画卷,穿梭于沉淀时光水月的角角落落。
古往今来,钱塘江水灌入西湖,西湖水注入运河,运河水又回到钱塘江,三水相依相伴。古时候由于钱塘江的泥沙带来了海外的沉淀,逐渐形成了沙坎和沙坝,最终导致海水被截断,关口被堵塞,从而变成了泻湖,泻湖后来演变成了西湖。
钱塘江与西湖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地理的形成、水文循环的相互影响以及历史上的相互关联。钱塘江滔滔江水,流进西湖的源头与历史渊源是自然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出神入化,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和采取的有效保护。
2000年前,西湖最初是一个与钱塘江相连的海湾,与钱塘江连成一片。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今天称为杭州的设置为钱唐县,隶属于会稽郡(今绍兴)。后来发现当时称为浙江的(今天称钱塘江)流经钱唐县,便改此江为钱唐江。唐朝建立后,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于是一直至今称为钱塘江。
东汉时期,当时西湖所在地是一处比较浅的海湾,钱塘江水能够进入西湖。之后一位叫华信的人,在今天杭州湖滨路所在的位置筑了一条土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塘,也是西湖第一堤。修筑这堤后,西湖才最终与钱塘江分开,变成了内陆湖,钱塘江水也不能流入西湖。
从海洋到泻湖,再到成为人们熟知的西湖,这一过程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使得西湖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也承载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
西湖的形成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凝聚了人类活动的结晶,是中国“天人合一”的典范。
西湖从一个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演变成为中国经典的景观文化,期间经过了近千年。西湖经历了历代贤守良牧的疏浚,也目睹了王朝变迁的兴亡,从一个天然湖泊变成了人间天堂,也从江南一隅走向了世界舞台。
在江河湖三水循环中,古代西湖是钱塘江水流入运河的必经之地,今天也是钱塘江水流入运河必流之处。
杭州段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运河是在隋朝时期形成的。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中央集权,大规模开凿和扩建了运河。杭州段运河在宋朝时期特别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后,成为都城的生命线,促进了杭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繁荣。
西湖水引入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尝试将西湖的水引入运河,以利用西湖的水资源来改善和扩大运河的航运能力。这一举措不仅对当时的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做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西湖水的引入变得更加重要。到了清代,这一做法已经相当成熟,成为了保障城市供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西湖水的引入不仅对运河的航运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城市的水环境改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的高超技艺,是古代中国智慧和技术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做法被后来的朝代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保障城市供水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江南运河,连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这一工程标志着运河的水可以流入钱塘江,从而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后世的不断疏浚和改造,这条水上通道对于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运河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泌,字长源。唐代宗时出任杭州刺史。李泌成为引西湖之水入千万百姓家的第一人。他在邻近西湖的杭州城区,开凿六井和设置引水管道,将西湖水引到井中供市民饮用。六井中的相国井,作为丰碑,至今犹在。
四贤堂的旧址,就在现在的西冷印社四照阁的西面,四贤堂是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人们为纪念李秘、白居易、苏东坡和林和清而建造起来的。李秘和白居易、苏东坡一样,做过杭州的刺史,并且都为百姓做过一些事情。
唐长庆二年十月,白居易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到杭州。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初到西湖时,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居民的饮水也大成问题;每到下大雨时,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更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堤,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两月得以竣工。为表达对白居易的爱,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公元八二四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
1951年至1958年建国初期第一次大规模疏浚。之后,1985年2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西湖引水工程,1986年9月30日建成通水工程,成为改革开放后杭州市的三大城建项目之一。西湖引水工程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西湖的水质,通过从闸口钱塘江引水,穿越玉皇山、九曜山,进入西湖。此外,西湖的水源补给除了自然降水,还有西湖周边群山的流水。
船闸建成后于1989年2月1日正式通航运行,这个船闸是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沟通的枢纽工程,它的建成结束了江河相望、咫尺不通航运的历史。同时三堡船闸增加了运河排注钱塘江的流水量。拓展了400公里航道,将钱塘江、京杭运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京杭运河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揭开了浙江省内河航道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
二十世纪初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新西湖,在原西湖引水的基础上,又采取了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大西湖从钱塘江引水流量,提升了流入西湖的水质。成为很多城市水域管理学习的楷模。这些水流经过古新河、浙大护校河等多条河道,对杭州城区的河道进行更新,最终汇入京杭运河,再流入钱塘江。又形成了西湖一京杭大运河一钱塘江的水循环。
新西湖建成后西湖引配水增加到15个进出口。沿湖六个进水口、九个出水口。钱塘江引水进入两大水处理厂,经过处理、沉淀,最后通过六个口子流入西湖,实现了西湖水的一月一换,大大提高了西湖水体的透明度和自净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了西湖的水质。同时西湖的水又通过9个口子流进城市多条河流,最后都汇入运河;而运河的水又流向了钱塘江。
什么是中国式的“美”?杭州西湖就是中国美的典范。2016年9月,杭州成功举办G20峰会!西湖作为G20峰会活动的核心区域经受住了最高标准的检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杭州——西湖的美。
一是西湖的山水形态美:西湖周围山体自湖岸向北、西、南三面逐渐升高,形成层峦叠嶂的地貌景观。山体高度与湖面尺度的比例适宜,人在湖中看山,仰角在5度以内视觉感受深远而舒缓。
二是西湖的景观格局美:西湖三堤三岛巧妙地分割西湖成9个大小不一的湖面;苏堤所处的位置符合“黄金分割比”,给人舒适的景观美感。
三是西湖的景观意境美:西湖景观的意境美以“西湖十景”为代表,平远、深远的山水美学意境和近、中、远景三倍透视关系的层次,最符合中国传统山水审美,西湖景观经久耐看,耐人寻味。历史文化名人、地方官员名言名句赏析西湖。
四是西湖的历史人文美:西湖上千年积淀的丰富历史文化,使西湖拥有自然美的同时更富有诗情画意,人文之美,增添了西湖的韵味。
五是西湖植物景观美:西湖水滋润了花草树木,使景区万木争荣、枝繁叶茂、百花争艳、多姿多彩;千年碧水也培植了一大批古树名木。
大运河杭州段是塑造了独特地域的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是助力杭州兴盛发展的“母亲河”。国际著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在官网上评出了7个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杭州位列第六(中国仅此一个)。《孤独星球》向全世界推荐运河(杭州段):若说西湖是令人一面钟情的秀美女子,京杭大运河则更像一个稳重缄默的男子,那些岁月的沉淀需要时间慢慢品读。
2000多年的岁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留下了大量代表当时世界水利水运工程先进水平的构筑物,保存了大量拱形古桥梁,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突出;沿线的文化街区都具有久远的历史,保存有较完整的运河城镇格局、传统街巷和传统风俗,保留了典型江南水乡风貌。
2005年杭州开始实施运河三大目标,2015年至今启动大运河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都取得显著成效。
钱江潮是自然奇观与人文韵味的完美融合。几千年来钱塘江风风雨雨、潮起潮落。大潮以其潮高、多变、壮观和惊险而闻名。潮水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观赏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成为当地的习俗。每年中秋佳节前后,即农历每月初一到初五、十五至二十日 ,是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时期。钱塘江不仅是自然奇观的展示地,也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运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杭州段运河不仅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经过多年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已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体验式长廊和水上旅游黄金线。
这里人文荟萃、景观丰富,五大博物馆、三大历史街区、古塔古桥、寺庙书院、名人故居、乘漕舫赏运河美景、品美食听香积禅音,体味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大运河的历史人文情怀。
2014年6月22日,运河申遗成功,杭州成为两个世界遗产城市。申遗成功重现运河深厚文化底蕴,也打响了运河品牌,提高了影响力,为世界认真了解大运河、认识了解杭州和沿岸城市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在申遗成功后的2014年6月24日,来自扬州、杭州、北京、天津、沧州等18座城市的旅游部门携手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旨在整合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沿线城市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共同推广整体旅游品牌,推进城市之间旅游交流与合作,策划打造一条全新的京杭大运河世界级精品旅游线年,运河景区接待中外游客2066万人次,坐船游客量150.5万人次。
钱塘江流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兴起,标志着区域社会开始由史前时代向国家文明时代迈进。钱塘江流域的文化遗产丰富,包括东汉六朝时期的源起、唐代的发展、宋代的兴盛、元明清时期的调整和近代的赓续与重兴。文人墨客如严光、谢灵运、李白等在此都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促进了山水文学的兴起。居住在钱塘江两岸的人们口耳相传了许多传统神话传说故事,如造钱塘传说、潮神传说、钱王射潮传说等。文化传承与保护钱塘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钱塘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勇立潮头、大气开放、互通共荣”三个方面。面对汹涌的钱塘潮水,两岸百姓勇于迎接挑战,历代抗潮筑塘的精神体现了“勇立潮头”的改革创新精神。钱塘江文化还秉承了吴越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展现了“大气开放”的文化特质。
一直以来,钱塘江与西湖彼此照应、配合默契。尽管由“西湖时代”走向“大钱塘江时代”,从西湖边的市政府大楼搬去了钱塘江边、从西湖上空的烟花飘去了钱塘江天空,但是两者之间始终讲究“江湖义气”。
西湖风景名胜区涉及到沿江有5.5公里边线,其中西湖外围保护带至钱塘江正中,是西湖与钱塘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黄金地段,而这5.5公里也是沿江的重要景观带。
这里有风景优美的白塔公园。不仅有一座千年白塔,也有杭州独具特色、建于1906年的铁路遗址。公园种植大量的海棠花和樱花,是一片花的海洋。
这里有“中国桥梁之父” 茅以升三十年代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
这里有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钱弘俶在月轮山上建的六和塔,以期钱江潮水,换一方平安。据说六和塔建成后,江潮果然不再荡溢进流,沿岸百姓再无惊溺之忧。从此,六和塔在人们心中便成了保境安民的“福塔”。
这里有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前生是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中国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旧址,这里有保存相当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
这里有钱江疗养院。该院面向钱塘江背靠大凰山,东临六和塔,西临九溪烟树,环境安静,交通便利。江南园林与现代设施完美结合的建筑分布在绿茵匆匆的坡地上。
这里有背靠五云山,面临钱塘江的九溪村,是西湖龙井一级产茶保护区。位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古迹。著名的景点包括五云山、九溪烟树、法雨泉、理安寺等。九溪烟树俗称“九溪十八涧”,是西湖新十景之一,晴好天气时满目翠微秀色可餐,阴雨天则云缭雾绕,恍如仙境。
这里还有西湖景区的美丽村庄梵村、梅家坞。两村村落青山环抱,幽谷滴翠,绿茶飘香,是“西湖龙井茶”主要产地,融合了青山绵绵、溪涧潺潺、茶园蓬勃为一体,真正体现了“十里梅坞蕴茶香”的自然秀丽风貌,以其独特的古朴民居、现代新居和淳厚的茶香风情,打造成了杭州城郊富有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茶文化休闲旅游区。
千年流水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景观空间、满足城市所需、带给百姓祥和。我们祝愿“三水”更加畅快奔流,互动互助,情深意重,顺畅再流一千年!
1927-2023年,扬州江都人。1949年渡海赴台;1967年在高雄创建佛光山,发展至全球近300个道场;1991年创立国际佛光会,逾千个分会逾百万的信众,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公益社团。
2008年在家乡扬州捐建鉴真图书馆,开办公益文化高质量的扬州讲坛,致力为推动当代人文扬州献上一已之力。
大师是人间佛教的行者,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之宗旨;一教、二众、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七诫、八道之修行,弘法五大洲。著有《星云大师全集》逾四千万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