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利润作为乡村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乡村音乐教育是践行素质教育、提高乡村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及社会组织加入到乡村公益音乐教育中,并以公益合唱教育为主要的实施手段。一方面为乡村音乐教育输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公益团队的积极作用,丰富乡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文化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为音乐专业学习者和从业者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实践路径,从而为基层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公益合唱教育在培养乡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上已初见成效,对促进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合唱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相互配合与协作的集体演唱形式。作为多声部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合唱的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根据音色的不同,合唱又常常分为混声合唱及同声合唱两类。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小学阶段大多开展童声合唱,中学阶段则根据实际情况可开展女声合唱、男声合唱或混声合唱。
作为集体音乐教育的一种形式,合唱教育以合唱团为载体,通过合唱教学和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学生的合唱技术、协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并以此带动合唱团的整体水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合唱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审美水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唱教育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合唱以和谐统一的声音给人带来良好的听觉体验,合唱的过程中,不同音色、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学生相互配合,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合唱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合唱训练中,学生需要快速融入集体,对自己的声音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合唱的声音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相处氛围;随着训练的深入,每位学生都会对自己的声音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定位,积极地配合其他成员,共同形成好的整体音响,最终达到声音的高度和谐统一。可见,合唱的艺术性建立在合唱队员的高度协作和凝聚力上,这无疑是合唱教育的艺术教育属性和社会教育属性相融合的关键。对于当前的乡村学生而言,公益合唱教育不仅给他们带来音乐的滋养、同伴间的关心、对团队的热爱,更会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
合唱艺术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来自河北阜平县的44位山里孩子所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唱起《奥林匹克颂》,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不仅宣扬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大国自信、文化自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从而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公益合唱教育实践中,应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作品,通过对其演绎,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前辈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对工作和生活的渗入,当今时代的学生越来越缺乏责任意识,而乡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则更是有可能因为缺乏关爱而导致世界观、人生观的偏离。合唱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和综合音乐素养,更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唱训练中,个人的失误会导致整体音响效果的不理想。因此,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每个合唱团员必须具备的。学生在参与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态度是否认真、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合唱训练的前提。从最开始的嘈杂到最后的和谐统一,合唱团的音响效果与每一位成员的努力和责任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次高质量的合唱展示,其背后都是成员们相互配合的体现,是强烈的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呈现。可见,公益合唱教育在振兴乡村教育、支持和关爱的乡村学生中可以发挥直接作用,为培养乡村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其肩负振兴乡村的重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个人道德水准、塑造完善独立品格上扮演极为关键的角色。随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颁布,音乐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分量与日俱增。其中,合唱教育由于广泛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进一步重视。通过合唱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追求真善美、树立自身的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每一项教育活动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合唱的教育本身具有公益价值,即通过合唱教育的过程,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传递思想,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时代乡村公益合唱教育的价值则在于培养乡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其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其具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时代乡村开展公益合唱教育,需要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公益活动的作用,提高公益合唱教育的成效。目前,国内包括北京德清基金会的“快乐合唱3+1项目”、深圳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飞越彩虹”项目等,都不约而同地将工作放在乡村合唱团的组织和构建上,通过完善社团内部建设,制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标准,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从而保证社团开展公益合唱活动的有效性、规范性。此外,在组织公益活动时应结合支教地区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提供针对性的公益服务;同时,对公益合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反思,从而不断的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提高公益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公益合唱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支持,合唱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组织与管理的能力是影响合唱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证乡村地区公益合唱教育取得理想的成绩,公益合唱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演唱、钢琴伴奏及合唱指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达成公益合唱教育的目的,激发乡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地指正合唱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唱活动中,提高合唱教育的质量。其次,公益合唱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公益心、组织和管理能力。合唱教育是集体音乐教育的形式之一,教师只有具备爱心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团队更加的和谐,增强每个人的团队凝聚力,保证合唱教育顺利的开展。
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新时代乡村开展公益合唱教育应将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合唱训练中。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中国音乐同样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起源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为合唱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随着传统文化弘扬力度的加大,通过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合唱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合唱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在合唱教学中运用豫剧合唱作品《谁说女子不如男》《梨园春》等;或者对传统的古诗词,如李白《将进酒》、苏轼《水调歌头》等进行合唱创编和展演,既能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地了解和掌握。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以合唱的形式进行创编、教学和展演,在丰富合唱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内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合唱教育必须扎根国家和民族之上。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丰富,有着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将这些民族民间的音乐养分与合唱创编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合唱教育,对于加强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沟通交流、培养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永儒布、恩克巴雅尔等为代表的蒙古族作曲家,在挖掘蒙古族民歌素材的基础上创编了大量的蒙古族合唱歌曲,并且在内蒙古广播合唱团、内蒙古青年合唱团等合唱团体的演唱下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近年来,中国合唱界的专家和学者越来越看到地方特色音乐的肥沃土壤,并且在合唱创作中加以挖掘和实践。包括《撒里罗》(刘晓耕)、《嘎啦温》(温雨川)、《月亮喊下来》(佘谦)等,无一不是合唱创编与地方特色音乐结合的成果,这些作品在合唱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地方音乐的特色和魅力。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乡村公益合唱教育应当更加紧密地将地方特色音乐形式与合唱教育相结合,从而丰富合唱教育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质量的合唱教育提供保障。合唱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及民族意识的重要载体,将合唱教育与地方特色音乐及传统音乐相结合,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利于在合唱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推动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合唱教育不但能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对合唱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乡村开展乡村公益合唱教育活动,既是对国家政策理念的响应,又是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