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射杀不明生物第一批公益慈善学院的新生在山东工商学院的学习已开展两月有余,而除业内人士外少有人关注课程进展如何,更少有公众了解何谓慈善教育。在我国本科教育阶段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教育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以山东工商学院、浙江工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领头羊”也普遍处在摸索中。
公益慈善教育的意义何在?是否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认为,“省方、观民、设教”是大学公益教育的重要使命。“省方”即通过建构理论,以学术影响制度和政策,“观民”指积极参与公益实践,在行动研究中升华思想和理论,“设教”则是大学公益教育的立足之本,开设课程,编写教材,推动学科建设,培养各级各类面向实践的公益人才,积极参与各类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金锦萍认为,应该把公益慈善教育作为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路径,培养拥有完整人格的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参与到公益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来,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本科、硕士、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元化的培养体系。据了解,清华大学将于明年以开始招收专业博士,这将使多元培养体系愈加完整。
从课程设置形式上来看,目前慈善教育培养主要有三种形式,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介绍称,第一种形式是专科专业复合课程,像民政部主管下的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已连续几年进行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的招生,每届为100人左右,就业基本都在社区。第二种是本科专业方向复合课程,像南京工业大学和山东工商学院都是在相关专业基础上进行了慈善事业方向课程的设置。第三种是本硕博专业的单一课程,目前大多高校都采取这样的方式,多在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下开设。
这其中,课程的跨学科性突出是最显著的特点。徐家良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除了有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老师讲授,还会有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老师参与,有讲慈善某一具体领域知识的课程,也有较为宽泛意义的课程。同时,基金会与高校的合作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征之一,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南京工业大学与华夏基金会的合作等,像敦和基金会也在支持校园慈善通识课程发展,内外联合推动学科发展。
然而,目前慈善教育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教授郭超称,事物发展初期,还没有出现标准化和稳定的结构,参与者普遍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假以时日形成稳定结构后,才得以进入“三国归晋”的第二阶段,此时,各方会逐渐形成标准化趋势。第三阶段,随着相关领域渐趋成熟,市场逐渐细分,整体格局稳定后,竞争会变得具体而微。
即便慈善教育目前“较为松散”,但自2019年起,其已经步入加速发展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蓝煜昕指出,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正在系统推进,政府对慈善人才议题也更加关注,慈善教育共同体开始凝聚。
明确了目前我国公益慈善教育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后,为了探明未来之路该如何走,11月6日,由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与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清华-敦和中国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认为,要想发展好未来的公益慈善教育,人才战略是第一要义,同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平衡、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及足够的经费支持也是必须考虑的事情。
在慈善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三种发展方式。其中,通识教育是最基础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选项。
与其他两者不同,公益慈善通识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以价值观,且不受限于公益慈善的学术分科,金锦萍表示:“我们常常认为,责权洞见带来的独立性就是一个单纯的工匠和真正追求真理之人的显著区别所在,而通识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在于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一个完整人格不可能没有公益慈善教育,因为每个人都要认知自身与他者、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世界、自身与天下的关系,要认知生死的意义、时空的意义。而人本、人道、人权等基础理念是公益慈善教育的首选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与其说我们是在培养公益慈善人才,不如说是使人首先成为人。”金锦萍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作为一名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开设非营利组织法课程14载的老师,金锦萍从她的课堂中感受到,通过开设慈善教育通识课程,学生变得更加具有社会科学素养,能更加公正、全面而公道地理解人和事,也更具有志愿服务精神。
此外,民间的公益组织也在蓄力推动慈善通识教育课程的推广。敦和基金会两年前开展了“善识计划”,通过资助高校老师开展慈善课程的方式,致力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新时代人才。以“3+X”课程体系设置,“3”即为老师提供全套课程包,“X”则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自主开展一些课程,目前已经有36位老师在30所高校开设相关的慈善课程,参与慈善通识选修课的大学生已超过1600名。
金锦萍指出,无论是技术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首先都应当将公益慈善教育纳入教育内涵。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把公益慈善纳入进去是必要的一环,且必须要体现出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最后,就学科专业水准提升的问题,目前针对“公益慈善作为学科或者专业的基本条件到底具不具备?”颇有争论,这也意味着,公益慈善教育在基本的研究方法、独立的逻辑和基本范畴等方面尚未做出应有的学科贡献,仍需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