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网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代使命和价值追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是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展现多彩社会风貌、记录时代前进步伐、探寻人类内心世界等显著特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我们开设《文学价值纵横谈》栏目,邀请专家撰写系列文章,立足时代,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探讨文学的本体性意义。
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反映乡村振兴和表现人文精神的作品。资料图片
文学在其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历来崇尚大胆创造、体现创新精神,文学的创造与创新追求几乎永无止境。当今时代背景下,文学的创新创造具有更加充分的条件和机遇。比如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使社会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充满活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难以穷尽的生活源泉和表现对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使文化消费需求日益丰富多样,为文学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和强劲动力;多年来文学开放性和多样化发展,使文学主体性与创作个性不断强化,文学观念与方法不断革新,更激发了文学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电子技术、数字媒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引入文学生产,成为文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所有这些构成当今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语境,将更有利于文学的创新创造,预示着更具有突破性和超越性的未来发展前景。
虽然创新创造是文学的突出特性,但并非所有的创新追求都值得肯定和提倡,比如有的文学创作往往局限于为创新而创新,过度沉迷于各种花样翻新的实验,盲目追求标新立异、新奇怪异,在鱼龙混杂的创新时尚追逐中走得太远,以至于迷失了根本的文学方向和本体性意义。这就要求文学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更加注重“守正创新”,坚守文学的本质性价值追求。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文学的价值功能,重新认识文学的本体性意义,有利于文学在丰富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文学写作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行动”。前者体现为一种文本写作过程,后者意味着要创造思想意义和作用于社会生活。法国作家萨特说过,文学虽然是自由的写作,但是应当介入生活,起到干预现实的作用。上述说法意思相通,都在强调文学写作的独特意义。其实从宽泛理解而言,无论何种写作行为都会有某种意义,但需要着重提出来讨论的是文学的本体性意义,这跟人们对文学特性及其价值功能的理解有关,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追求。总的来看,人们对文学本体特性及其意义价值的认识,大致形成了两大文学观念系统。
一种是语言艺术本体观念,认为文学的本质特性是语言艺术,“文学性”体现在文学文本的语言符号、形式结构、叙事方式、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从现代派主张的陌生化、奇异性、象征、隐喻、反讽、意识流、有意味的形式等,到后现代张扬的戏仿、拼贴、游戏化之类,都可以被包括在内。按照这种文学观念,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本身就具有形式美学或艺术美意义。
另一种可统称为人文精神本体观念,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学是人学”,以艺术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思想情感,蕴含丰富多样的审美意味与人文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起到引人向善向美和引领时代风尚的积极作用。从历史观点来看,文学表现人文精神是不断演变的。古典人文主义重视表现理性精神,看到文学艺术可以寓教于乐、净化人心,可以经国济世、美善教化、陶冶情性,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现代人文主义重视社会变革和人的自由解放,张扬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目的都在于追求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述文学本体观念各有自身的历史渊源和独特意义,既相互区分对应又彼此复杂交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交互演进。
1942年5月,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确立了根本方向。从此,中国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2014年10月,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创新发展。
如今蓬勃发展的文艺大众化与文艺人民性相统一,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我们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下,重视推进文学改革创新,充分尊重和切实把握文学的语言艺术规律,使作品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从而实现文学的本体性价值。
总之,优秀文学作品追求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有机统一,这种整体性价值构成文学作品的本体性意义。
新时期以来文学改革创新,针对以前过于观念化的文学弊端,突出文学方法与艺术形式创新自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不过最终还是需要将之跟表现生活内容和思想追求相结合,这样才能比较完满地实现价值内涵。然而有些人一直沉迷于艺术本体观念,在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陌生化、奇异化、荒诞化的艺术表现,以求达到标新立异的艺术效果,对于这样的艺术表现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具有真善美价值则置之不顾,似乎只要吸引眼球达到娱乐化目的就足够了。有些文学评论文章特别注重技术化、形式化的艺术分析,各种符号学、叙事学、文本结构论的文学研究层出不穷,形式主义、技术主义倾向十分突出,跟上述创作实践形成彼此互动的影响。此类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创新的现象,很容易导致文学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虚无化,对文学创新发展导向造成不利影响。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所有的时代都一样,文学不可能仅仅是艺术,同时存在着比艺术的要求更崇高的利益。”这就启示我们,把文学作为艺术来对待和重视其艺术性并不错,然而归根到底文学不只是艺术形式,更在于它所承载的真善美价值,这是更值得重视的。
当今时代引人关注的还有现代科技引入文学所带来的创新创造,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介入文学生产,促进网络文学、多媒介文学、人工智能文学等不断创新发展。这种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学创新,当然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不过这些文学形式、方法、媒介和文学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可能对文学生产的速度、数量、文本容量,以及艺术新鲜感、新奇性等带来新突破,却未必相应带来审美意义增值和文学品质提升。此类文学创新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把现代科技带来的艺术形式与方法创新,落实到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丰富主题内容、提升思想价值上来。
文艺形式的创新不是终极目的,所有的文学创新最终都要为内容服务,有利于表达思想情感和丰富文化内涵。如果还一味停留在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文学生产的创新实验,一味偏重于追求创造新的文学样式,而在如何更有效地深化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展现更丰富的审美意义与更深刻的人文价值方面少有突破性成就,那么就难免让人怀疑,此类文学创新创造的意义究竟何在?当今时代文学创新究竟是突出“技术至上”,还是应该坚持“内容为王”?
以目前人们关注和讨论较多的人工智能文学生产为例,其特点是依据海量文本储存与语汇记忆,按照人工指令快速生成类型化的文学文本,产出速度和数量确实非人工创作可比,据说人工智能诗歌写景状物常有异于诗人创作的出彩之处,人工智能小说能够讲述超人想象的奇异玄幻故事,让人称奇不已。然而问题在于,此类文学生产并非出于人的生命体验和真情实感,难以表现独特、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审美情感,而且题材范围有限,人工智能诗歌长于写景状物而拙于表情达意,人工智能小说长于讲述玄幻故事而难以叙写现实生活,还有容易出现内容重复和文本结构混乱等技术性问题。如此说来,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作品还是“人学”意义上的文学吗?还具有文学的本体性意义吗?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许需要加强人的主体介入,在人工艺术设计、意义指令输入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使此类文学生产更具有人学特性和人文价值。
除了数字技术介入,文学还面临写作技法创新的问题,这里需要警惕走偏、走歪的错误倾向。比如,有的作家认为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出新,对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不以为意,偏要寻觅某些边缘化生活现象或奇闻逸事来制造新鲜感,以求出奇制胜。有的对典型化文学创造盲目排斥,认为有些小说太像小说了,言下之意是文学创造和艺术加工太过了,于是以“反传统”的名义,追求所谓的“零度写作”,让作品成为现实生活的流水账,成为简单的传声筒,缺少应有的价值判断和艺术表现。我们理当站在文学本体立场追问:如果文学失去了人文精神和审美意义,不能介入生活和促进社会变革进步,还需要文学干什么?如果文学只是沉迷于离奇怪诞的无聊书写,来满足和引导低俗化的精神消费,究竟于世何益、于人何益?
近来,美学界针对“无人美学”问题进行讨论,批评一些文艺审美现象丧失“人的美学”本性和缺少人文关怀,严重背离了美学本体精神。文学界也针对文学中的“情义危机”现象展开讨论,批评有的文学写作冷漠无情,夸张地展示丑恶,主张文学“有情有义”地反映社会生活,彰显人文精神。我们真切期待坚守“文学是人学”的根本立场,自觉把坚持追求真善美作为文学的永恒价值导向,自觉把有益于世道人心作为文学的发展旨归,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学“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