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问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相关目标。这些目标,既践行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贯宗旨,又融合了时代发展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崭新元素,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对这些目标进行理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艺术作品。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与人民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正是为了切实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提升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并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力量激发文化的内生动力,才能不断凝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奋进力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当然,阅读并非只是阅读当代之书,更是要阅读中华文明古典之“大书”。文物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根脉传承的“大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与源泉。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做好中华典籍整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工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笔者认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环节,就是以新技术实现文化的互联互通,实现人民群众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共享,让他们能够更便捷地享受优质的文化服务。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不仅需要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更加需要优质的数字公共文化产品。一个更加健全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必须依法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生态治理。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强化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社会责任,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积极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体育遗产是北京冬奥会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遗产,同时也是以全民健身热潮带动文化惠民热潮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文化惠民不仅意味着以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意味着进一步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冬奥会遗产,不断提升公共健身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建设实现全方位的文化惠民做出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